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3-11 12:59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中国航天事业“拓荒者”—王希季

作者:微信文章
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王希季
王希季(1921-),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成功研制出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历经沧桑百载,跨越世纪征程,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党员,他始终视发展航天技术为开拓天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宏伟事业,至今仍思考着中国航天的未来,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不竭智慧。他是王希季,被誉为不老“创客”的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01
拒绝优厚待遇,踏上回国归途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一户商贾之家。白族崇文重教的传统,让他自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17 岁时,他才读完高一,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

在抗战中组建的西南联大不仅有着雄厚的师资,而且有着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那首铿锵的校歌《满江红》中所唱的“千秋耻,终当雪”,深深镌刻在王希季的心里。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要想摆脱这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祖国就必须强大起来!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工业救国”的梦想在王希季心里萌芽。他想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为家乡云南建设一家相当规模的发电厂。

在20世纪40年代末,怀揣着“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王希季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当曾经历过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他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王希季与同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着未来。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02
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

回国之初,王希季在大连工学院任教。教学之余,他仍在心中勾画着大电厂的蓝图。1958年11月,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进军号令不久,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然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时年37岁的王希季面对挑战,带领着“娃娃军团”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

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自嘲为“现学现卖”;来不及新建试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的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很多“土办法”成为当时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关键。

仅用了短短9个月的时间,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 7M就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昂然屹立在发射架上,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王希季受命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他根据我国工业和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对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和设计。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事业领头人。



03
太空要有中国一片天地

火箭发射、卫星升天,国人飞天之梦似乎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当苏联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后,王希季就十分关注载人航天工程,并将之提上日程。

1971年,我国着手开展载人航天研究,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而此前,王希季就已接受有关单位的要求,对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当“714工程”下达后,王希季又参与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研制。然而,“714工程”实施不久,终因诸多原因被搁置下来。

20世纪80年代,我国“863”计划开始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了发展契机。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希季,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国情的深刻分析,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而且就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的回收技术,我国已有17颗回收式卫星的基础,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就此基础初步形成。

1999年,“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地完成首次无人状态下的试飞。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国人飞天梦想指日可待。王希季又根据国际最新动态,马不停蹄进行下一步研究与讨论。

王希季在认真研究国外案例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载人空间实验室是发展空间站之前不可逾越的步骤,认为实验室在发射时已带足物资和设备,中途不能供给;空间站则具备物资补充和设备更换的功能,不仅可供航天员巡访,而且能够长期在内生活和工作。王希季这些创新战略性的建议与设想,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王希季曾这样说过——

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

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

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

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

从求学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从参与创立新中国航天事业到隐姓埋名投身研制“两弹一星”,从主持研制我国的返回式卫星到谋划星船耀太空……王老不断提出航天新概念,探索宇宙新空间,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2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空”的新项目。

王老用他的百岁人生、不懈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为每一位新时代航天人、每一位五院人树立了精神的榜样、行动的楷模。

内容来源:学习时报、新华社校对/马进责编/郭澳然   审核/杜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中国航天事业“拓荒者”—王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