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助力实现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从0到1” ,拥有商业航天发射场全面建设能力
作者:微信文章如果说商业航天有“三大件”,那么就是商业卫星、商业火箭和商业发射场。商业发射场是商业航天发展路上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被列为国家重大工程。
回首我国商业航天2015年以来发展历程,商业火箭、卫星公司百花齐放,唯独商业发射场还未实现0的突破,源于商业发射场在技术、建造方面的高难度和地域、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地面设备总体单位,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承接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发射工位EPC总承包项目,和1、2号工位共用的发射区加注供气系统EPC总承包项目。2号工位于2024年11月30日完成首次发射,1号工位于2025年3月12日完成首次发射,标志着所拥有商业发射场全面建设能力。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项目任务重、进度急、周期短、要求高,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承担了1号发射工位、发射区液氢加注系统、氧氮加注系统、煤油加注系统、甲烷加注系统、空气源系统、氮气源系统、氦气源系统等项目建设。
所党委高度重视,快速建立商发专班,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发射场建设,带领团队历时2年建设完成功能强大的商业发射场,增强火箭院商业航天硬实力,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
六个阶段
2022年10月9日
一次通过1号发射工位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评审,方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22年12月2日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成功竞标商发发射区加注供气系统EPC项目,总体技术方案优势突出。
2023年1月20日
举行1号工位设备安装开工仪式,履行了春节前安装开工的承诺。
2023年5月11日
举办主体结构封顶仪式,刷新了航天发射场建设进度的新纪录。
2023年12月29日
1号工位竣工,发射工位高质量如期建成。
2025年3月12日
完成1号工位首飞任务,取得了我所发射场建设的完全胜利。
五个首次
首次实现加注后前端无人值守
首次采用挤压式喷水降温降噪
首次使用地面排导于中型液体火箭
首次实现二级液氧全过冷加注
首次实现测控系统自主可控
四个优势
商业航天已纳入我国航天发展总体布局,对深化航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作为总承建设单位,在海南商业发射场建设项目过程中从四个方面发挥了我所地面设备总体单位的优势。
管理架构方面
建立极简化、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组织结构,加速内部决策和管理过程,保障发射场按时保质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圆满完成任务。
保障模式方面
采用专业化保障队伍,在发射过程中开展全链条发射服务保障工作,保障火箭顺利起飞腾空,打造共同使命、共同责任、共同事业“三个共同”模式。
设计理念方面
对标国际发射场先进水平,实现火箭测试、加注、发射流程简化高效,满足商业发射控成本、提效率的需求,实现了高密度发射能力。
建造方式方面
采用国际主流EPC模式,实现一支队伍,多个EPC项目,管理高效,质量优质,安全可靠,高性价比等多重效果。
三大系统
建成以国内最大液氧贮罐、液氮贮罐为代表的的国内最大规模的发射场加注供气系统。
建成以地面导流装置、挤压式喷水一体化发射台、简易勤务塔、加注后前端无人值守能力、“7+7”快速发射为代表的国内最先进的发射工位。
建造以技术区气体动力系统、垂直装测平台为代表的技术区地面装备。
两个重大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作为建造者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助力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在商业航天领域跨出重要一步,实现宇航产业重大突破。
一个中心
集团内首次以研究所为主体成立试验队临时党委,由所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成功作为最大政治,把质量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大力发扬航天精神与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了台风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以高质量党建有力保障了商发发射场首飞任务圆满成功,交出了“满分答卷”。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为本次任务
设计臂章
臂章以所徽为基础,呈现出发射平台托举火箭一飞冲天的形象。1号工位发射塔架作为火箭腾飞的背景,巍峨耸立,托举着这一枚和未来无数枚火箭由此启航。祥云线条象征大海的波涛,代表着这是立于海边的发射场,也代表所将在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领域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着眼未来、抓住机遇促发展,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将在商业航天赛道上再接再厉,为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