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3-15 22:12

江苏经济的“提速”与 “瓶颈”

作者:江苏经济报
【如何辩证看待2024年江苏宏观经济】(之三)
2024年的江苏宏观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与新趋势,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加清晰。其中哪些方面的“提速”更为显著,哪些方面的“瓶颈”最为突出?对于今年以及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的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些“提速”将会带来什么新动能?这些“瓶颈” 意味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什么新方向?就此,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海汝博士。
张海汝指出,2024年江苏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GDP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增量全国第一,全省工业、服务业、消费和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速均快于全国,在高度复杂环境下实现高位增长实属不易。其中,五个领域的“提速”、四个方面的“升级”最为突出。
“提速”:五个关键领域
第一个关键领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加显著。
2024年,江苏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59180.1亿元,增长5.5%,约占全国的14.6%。江苏制造业长期保持稳健增长,其根源在于对先进制造业较早的战略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优化效应。截至2024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已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江苏与广东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江苏先进制造业更具规模优势。目前,江苏所拥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14个,占全国近40%,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占全省制造业比重已超七成,显示出较强的带动力。特别是在专精特新领域,江苏的“精耕”与广东的“广拓”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江苏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累计总数达2215家,远超广东累计1500余家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企业多集中在精密机械、新材料、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意味着江苏在精密化、细分市场的制造业领域的“身位”领先。
江苏制造业的中高端转型升级也颇具亮点。2024年,江苏新入选国家5G工厂113家、累计210家,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这一年,江苏新增1358个省级智能制造车间、13家“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江苏制造”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1%。“江苏智造”正加快推动江苏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关键领域是服务业。不仅增速提升,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时“开花”。
2024年,江苏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产业增加值7.26万亿元,增速6.2%,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5.5%),改变了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增速领先的态势。这表明服务业在江苏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比其他经济大省的服务业增速,广东仅2.8%,浙江5.1%。
江苏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源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向发展,这也得益于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等先进服务业的旺盛需求。2024年1至11月,江苏全省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增速快于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1.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7.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9.8%。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合力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5.4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苏依靠其制造大省“基因”,走出一条“制造业+服务业”的协同之路,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个关键领域是工业投资。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重点领域投资增速显著提升。
2024年,江苏工业投资增长11%,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广东工业投资增速为8.5%,明显低于江苏,这一“速度差”反映出了江苏与广东的产业结构与投资重点差异。江苏传统制造业基础深厚,近年来随着江苏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与绿色低碳发展,众多江苏制造业企业对高端、高效能设备及配套金属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大量新增投资不断进入江苏的汽车、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制造等重点行业。2024年,江苏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7%、21.4%、23.4%。
第四个关键领域是科技创新。江苏是科技创新大省,近年来不断聚焦科技创新转化薄弱环节,围绕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加速积蓄新动能。
张海汝认为,2024年江苏科技创新在四个层面体现出了“向优”的趋势。
创新策源力增强。2024年,江苏省新设立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启动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江苏研发投入强度达3.2%,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6%,尽管低于广东的8%,但聚焦于跨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产业化应用的成效明显。2024年,江苏高校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达58篇,较2023年增长22%,首次超过广东(45篇)。
前沿核心技术持续突破。2024年,江苏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涵盖多项“卡脖子”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率提升至42%(2023年为32%),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长19%。相较于广东、浙江在人工智能算法(如腾讯混元大模型)、消费电子芯片(如海思半导体)等领域的赛道优势,江苏在工业级硬科技(如特高压绝缘材料、高精度数控机床)领域的突破能够直接支撑实体经济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效提升,初步形成了跨越科创“死亡谷”的制度性突破。2024年,江苏建设首批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4个产学研项目签约额超126亿元,使得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8%(2023年为31%),高于广东的35%,实现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收增长35.2%。
创新主体发展取得突破。2024年,江苏有独角兽企业80家、潜在独角兽430家、瞪羚企业1346家,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尽管在总量上与广东仍有差距,但江苏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的创新主体更集中、科技贡献度更高。2024年,江苏科技型企业贡献了全省63%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而广东该比例为58%。可见,在新动能培育上,江苏具有更大潜能。
第五个关键领域是进出口。外贸规模再创新高,结构调整“聚高端”“谋转型”。
2024年,江苏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5.62万亿元,规模再创新高,7%的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依然艰难复杂的全球市场形势下,江苏进出口继续保持了近年来的强劲增长之势。
江苏外贸的快速增长,原因首先在于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在进出口中的占比逐渐增大,特别是以智能制造、精密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速较快,直接推动了整体增速。
“瓶颈”:四个层面
面对着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内部改革压力,2024年江苏经济虽然交出了较为“亮眼”的成绩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不足与潜在挑战,这些“瓶颈” 阻碍着江苏经济潜力的充分释放。哪些不足与挑战最显迫切?张海汝指出了四个层面。
一是内外需求双重挑战。外需方面,相较于广东与浙江,江苏的出口增速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和部分产业链外迁影响更显著。内需方面,江苏省消费复苏弱于浙江——尤其是杭州等数字经济活跃地区,社零增速低于浙江2个百分点,重要原因之一是江苏缺乏同级别的消费驱动型龙头企业。江苏外向型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出口,抗风险能力弱于广东的高附加值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浙江的跨境电商产业。
二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有待提升优化。江苏在研发投入与专利质量方面与广东存在差距。2023年,江苏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79万件,低于广东的14.31万件。在头部企业专利布局上,广东科创板企业发明专利均值83件,远超江苏的60件。华为2023年的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而江苏头部企业恒力的研发投入不足百亿元。
此外,新兴产业布局上,以腾讯、比亚迪等巨型民企为龙头,广东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占据优势。江苏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核心专利占比仅为全国的12%,低于广东的25%。浙江则依托之江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推动在AI与云计算领域的突破。
三是江苏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尚不成熟。相较广东和浙江,江苏缺乏足够的创新载体和配套产业链,特别是在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的培育上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在信息通信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江苏也未能培育出与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竞争力相当的行业领军企业,导致产业集群缺乏核心。
四是对于困境中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支撑不足。2024年,江苏民营中小企业亏损面仍然较高,江苏中小企业纾困政策的覆盖率仍显不足。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经济的“提速”与 “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