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3-19 08:31

上海要勇做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杨益波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新征程的起步之年。2025年上海将向“新”而行,强化国际科创中心策源功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就此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政策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教授。

尽快形成各项核心功能,展现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体系目前已经形成,核心功能正在逐步建立。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

李湛:要尽快形成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各项核心功能。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功能。首先,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汇聚大量科研资源和人才,这些平台和中心成为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基地。其次,通过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再者,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技术。

二是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要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破西方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现象,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明确聚焦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应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挑战和机遇;锚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开展前瞻性、体系化的科技创新布局。

三是实现全球科技资源聚集配置。要借助“极化效应”,实现如优质资本、关键资源、生产要素、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配置,优化科研项目布局,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

四是打造全球性高端人才聚集地。要紧紧围绕高端人才聚集地这一核心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性的科技人才高地。上海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浦江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的作用,打造一个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成功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五是推进“五个中心”赋能与协同。上海协同推进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五个中心”相互赋能,形成了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上海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展现了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

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突破。具体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湛:上海要勇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必须坚持多层次的“双轮驱动”和全方位的“负重致远”。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目标,发挥上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形成以在上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比如,培育战略科学家与战略企业家,建立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旋转门”路径。打通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转化路径,鼓励科学家创业的同时,也应该让有能力的企业家成为科学家,激发社会创新氛围。

又如,建设具有科技创业特区属性、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的高质量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吸引和培育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再如,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合作的机会,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再比如,可以通过探索创新联合体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联通机制,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在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积极推进全面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创新体系网络,有效指导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研发体系和上下游供应链管理体系,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面对上海科创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这一问题,政府要多措并举助力高新企业发挥作用,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发挥在上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尤其是形成相关机制,激发在上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活力,要“软硬兼施”绘就科创投资生态新图景,以制度先行作保障、开放互融学经验、科企为核建体系、多方联动解难题。

成为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中国经济时报:国际科创中心如何全面赋能上海城市发展?

李湛:2021年7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应当成为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以此为主要驱动力,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联动发展,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科技创业特区和基本政策特区“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以科技引领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导向。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带动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上取得突破,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使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进一步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

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导向。首先是创新驱动、高质量科技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在“五个中心”中的科技赋能和引擎功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最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机制现代化,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以科技融合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导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发达是超大城市的应有特点。要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使上海文化发展生机勃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科技赋能提升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导向。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要勇做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