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3-28 19:30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作者:微信文章
中国航天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毅然踏上了航天征程。1956 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开始艰难地探索导弹技术与航天科技的奥秘,从仿制苏联的导弹和火箭起步,逐步培养起自己的科研队伍,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为后续的独立发展筑牢根基。

1956年10月8日

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它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

1958-10月20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

这是我国组建的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

中国四大航天火箭发射中心

酒泉发射中心

1958年开建位于我国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中国的第一个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和载人飞船都是从酒泉发射重新发射成功的,而且他还是国内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太原发射中心

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发射场组建于1967年发射气象遥感等多方面用途的卫星



西昌发射中心

组建于1979年,位于四川大凉山,迄今为止所有的嫦娘探月系列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杰作。



文昌发射中心

2009年,该发射场可以发射长征5号系列火箭长征7号运载火箭和长征8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轨道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一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官员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



载人航天

年10月15日

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21年中国航天大事件

2021年中国共进行了55次航天发射,世界排名第一。长征系列火箭发射48次,成功率100%

2月10日 “天问”一号,成功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进入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

4月29日式进入到空间站时代中国“长征”5B运载火箭搭载中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12月10日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此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0次发射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6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

星河浩荡,逐梦九天。乘着梦想的翅膀,2022年的中国,用一次次壮美的腾飞和不懈的探索,在遥远而神秘的太空中,不断留下创新的印迹。

4月16日圆满成功,同时也顺势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神舟凯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第6次飞行任务取得胜利。

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成功"问天”。

7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4次飞行任务,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 个科学实验舱。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的稳稳托举下,成功发射。从按下发射按钮到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仅用了2个小时,实现了“太空货运专列”到“太空货运高铁”的华丽升级。我国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在轨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2023年中国航天大事件 全年完成宇航发射的次数将逼近70次, 发射200余个航天器,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持续向更深更远的领域进军。载人航天将迈向更成熟的常态化运营阶段,月球探测会朝着建立长期科研站稳步推进,火星及深空探测任务会更加频繁和深入,不断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在商业航天领域,也将涌现更多创新成果,推动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遥感等多个民用和商用领域,实现航天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在全球航天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引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征程,不断书写属于中国航天的辉煌新篇,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撰文 | 宋卫民图片来源 | @aidou责编 | 奚彩霞审核 | 陈天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