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4-6 19:58

汪中求《放下手机》

作者:微信文章




引言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你是否想过,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陷入了它的 “陷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汪中求老师的这篇文章,看看如何正确对待手机。如果你想获取更多学习资料,一起和老师深入探讨。可添加下方二维码找到助理领取。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更多资料。



原文

我是大陆用手机较早的一群人,那时手机不仅大而且结实,我们用的“由利电”手机是当年美国集团军淘汰下来的蜂窝电话,号称可以钉钉子。我在香港恒雅公司买手机经常宣传,有人手机从8楼掉下来摔开了,但合上电池继续用。那时,电话打出去要加拨0,打进来要总机转,俗称“二哥大”。

手机模拟机进化到数字机是一次飞跃,然后才有短信、彩信、图片以至短录音和微录像。当年听说可以发短信都期待了大约两年,最早的彩信也只是超过一定字数的短信。手机和互联网衔接更是一次技术革命,人们以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作为接受器的习惯正在让路,手机成为信息时代的移动终端。

包括手机在内的互联网经济来势凶猛,连盖茨、乔布斯和埃里森等支柱性人物的偶像地位都有可能被谷歌、脸书和亚马逊的新生代取代。2008年埃里森还骂云计算是“鬼东西”,对大数据嗤之以鼻;但终究顶不住时代的压力,要做“世界上最大的云计算公司”,尽管甲骨文现有份额才2.8%。

智能手机问世以来世界跑得很快,中国更显速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是美国的三倍,推出4G手机出货量会过亿台。吴晓波总结在手机端会产生四个现象:消费者关系的新建、支付信用体系的新建、O2O模式的新建和学习模式的新建。吴还断言:我和手机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想清楚,三年之内一定会死掉。

你不玩手机,就跟不上时代。于是, 朋友一起吃饭只玩手机,夫妻之间不愿交流各自玩手机,人们一睁眼就摸手机。离开了手机就与世隔绝了,手机上升为唯一战胜孤独的工具。咖啡馆就提示:我沒有无线网络,和你身边的人说说话吧!有人戏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我作为20多年的手机用户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逐年增多:特别核心的朋友圈每天一条短信段子,每月短信费至今还有500元;对同事微信圈每天发一条《拾贝正能量》的为人处世的短信,特别好的微信文章收藏、下载和转发;浏览手机新闻,wifi下收看视频;跟老人分享孩子的照片;每天微博;收邮件。

我不算使用手机最频繁的。虽然我用智能手机,用高德地图作导航,用手机当傻瓜相机,用手机翻墙看真新闻;但至少我没有QQ,没有陌陌,没有视频聊天,没有MP3,没有手机银行,没有余额宝,没有开网店更没有网恋。手机的功能我掌握的很少了,但还是记得马化腾说的手机是“人的电子器官”。

如此频繁的使用手机对人身体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辐射说不清,不说;单是对颈椎的损害就太大了,尤其连续30分钟以上低头看手机的,更麻烦的是躺在床上歪着头刷屏的;对眼睛的损伤很多人已经感觉出来了;睡前看手机容易兴奋,扰乱睡眠;吃饭手机放手边,破坏了专心用餐的好习惯。目前,已有调查显示“数码痴呆症”患者正在悄然增多。可以说,手机是健康的温柔杀手!

手机对人更大的伤害还不是身体。某其我数了一下一位大V级朋友的微博,一天37条。有转发,有点评,有原创。没有300分钟处理不了,专业“微博作家”!他的工作呢?他的职业呢?现在很多人,因为手机智能了,自己就放弃所有的技能,就像我现在如果不翻看通讯录连3个以上的手机号都记不起来。人们太过于依赖手机了!这种过度的依赖导致负责记忆的大脑区域变得越来越懒,记忆里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激活,长此以往,这个区域就会处于一种懈怠状态,记忆力就会下降。

在我看来,手机对人最深刻的伤害是使人变得更轻率或盲目自满。手机几乎“万能”,什么知识的需要都上手机;但手机不能帮你建立思想,不能替你搭建体系,不能代替你思考。手机学习太碎片化了,而人们视此为和无知告别,不再系统学习,不再看专著,不再接触大部头。本来还没什么,偏偏以之自得,便真无知了。

属于浪费时间的主要是在手机上瞎逛。虽然说手机“万能”,但用手机钻研一门学科或专业的极少,大多是借助微信、微博浏览一些时政的和有颜色的段子,或者讨论什么好吃哪里好玩,要么就是一些健身和养生的办法和心得,当然还有大量的“ 不懂宽容,再多朋友也要离去 ”之类的心灵鸡汤。

手机更具黏性在于社交价值和游戏功能。摘录最近的畅销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的几段话:用户最早上脸谱网是“为了满足哈佛男生认识女生的需要”;微信“网上发一款游戏还导致全民都打飞机”;“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比卖白粉利润还高的生意就是网游”;“微博上是像方便面一样的东西,各种心灵鸡汤,但是,那些心灵鸡汤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

我所谈的放下手机当然不是说要放弃手机,未来手机的使用范围更广,它可以代替钱包、身份证和钥匙。随着公共显示器的普及和云存储的安全度提高,特别是软体显示设备的出现,手机可以折叠或可缠绕(还不是目前所宣扬的可穿戴设备),人们连手提电脑也不需要了。到那时,手机非手机,而是以接收终端横行天下。

我决定放下手机:1,不躺在床上看手机;2,不坐在马桶刷手机;3,开会、会客、交流不摸手机;4,上课关闭手机;5,吃饭不拿手机;6,没有重大信息不群发;7,不参加公司以外的微信群;8,不开通微信照片;9,不必紧急回复信息;10,除少数有思想者外设置朋友圈权限“不看他的照片”。

手机微博浏览新闻,这个可以有;每天发一条微博,这个可坚持;朋友同事联系,短信、微信留言比较好,没有催逼的感觉;微信语音是个好东西,代替了留言电话。

总之,放下手机,就是我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折磨我;手机功能再扩大,也不能人为物奴;破坏了内心的安宁,它就走向了反动。

END

小结

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伟大成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正如文章所说,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种种弊端也不容忽视。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手机。如果你有独特的见解,或者有更多方面的知识想一起交流探讨,欢迎添加下方二维码找到助理领取汪老师更多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和探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中求《放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