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最可爱的人 |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异国师徒
作者:微信文章编者按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你我。人迹罕至的森林、漫天飞雪的高原、漂洋过海的异乡……哪里有工程建设的任务,哪里就有五局土木人奋斗的身影。他们在项目建设一线,脚踏实地严守岗位职责,奉献无悔青春,他们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征途上最可爱的人。公司“一线最可爱的人”微信专栏,传递一线建设者真挚动人的奋斗故事,本期走进乌干达坎帕拉市政道路项目。
在乌干达坎帕拉,有一对特殊的“异国师徒”——来自中国的李利和来自乌干达的大卫。李利是中建五局土木公司乌干达KCRRP-lot1市政项目生产经理。大卫是一位乌干达青年,五年前应聘加入乌干达坎帕拉市政道路项目,负责工人作业管理工作,并连续两年获分公司“优秀属地员工”称号。
从异国陌路到携手同行,这对师徒以技艺传承和跨文化协作,谱写了“一带一路”上的动人篇章。2024年,他们荣获中建集团“一带一路”劳动和技能竞赛“明星中外师徒”称号。
大卫的蜕变之路
“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建五局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时,简直大开眼界。”大卫回忆道:“我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大卫从最基础的进场交底、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安排施工组织等工作学起,一步步熟悉项目流程。一开始他连工程图纸都拿反,不到三个月,便能熟练掌握管沟开挖、管线测量、管道深埋等施工要点。从最初只能管理一个施工“点”,到后来能够统筹“一条路”的施工任务,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属地工程师。
“师傅,您看这个管涵沟槽的坡度对吗?”这样的师徒问答每天都在上演。从管线测量到施工统筹,一有时间大卫就追着李利问个不停。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学习热情,大卫很快与中方员工打成一片,并将学到的管理方法耐心传授给属地工人,大大提升了属地工人的工作效率。
“我师傅和中国的同事一直很照顾我。”大卫自豪地说,“这些年来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都有了很大提升,收入比之前翻了三倍,我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了。”
李利的倾囊相授
李利2019年投身海外建设,他不仅是大卫的师傅,更是属地员工的引路人。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二十多个像大卫这样的“洋徒弟”。
大卫刚开始担任属地工程师时,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的施工理念和管理标准,再加上对项目施工流程和技术细节不太了解,面对复杂的工程图纸和施工计划,时常感到无从下手。
李利手把手地教大卫现场知识,从看图纸、放线、测量,到施工规范、现场管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大卫受益匪浅。
“大卫是个开朗、沟通能力强的小伙子,工作认真负责,交办的事情总能落实到位。”谈起大卫,李利赞不绝口。
在大卫和中方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负责的标段在KCCA城市管理局同批次的5个标段中进度排名第一,项目荣获2024年度ISA国际安全奖,2023-2024年度在乌中资企业、机构“先进基层单位”称号。
师徒俩的排水井“双赢”
李利严谨细致,做事讲求数据与实效;而大卫思维敏捷,善于沟通,能凭借属地优势化解难题。两人虽风格迥异,却在工作中默契互补,成为一对黄金搭档。
乌干达降水充沛,每当雨季到来,Kigala路段总是严重积水,给当地居民带来出行困扰。“排水井数量必须增加。”李利用红笔圈住图纸,“这样既能提升雨季排水能力,又能方便当地居民出行,实在是‘双赢’啊!”大卫却皱眉:“监理上次驳回过类似申请......”师徒二人陷入了沉思。
“大卫,Kigala路段还是可以实现排水井‘双赢’。”师徒俩相视一笑,商量一下后便默契地分头行动。
次日清晨,大卫带着示意图,钻进沿线居民的家中,了解具体情况,“雨季时积水会漫过门槛吗?”同时,他打开排水井的施工视频给居民看,用地道的乌干达语比划着排水井的作用。三天后,监理巡视路段时,被十几位居民围住:“请增加排水井,解决我们雨季出行难题。”
与此同时,李利将暴雨积水数据与新增方案呈交监理办公室。监理翻着论证报告,忽然笑叹:“你们能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得真周全!”
当晨曦再次洒向坎帕拉,师徒二人走过新落成的道路。排水井盖的钢印微微反光——那是用匠心与巧思织就的“一带一路”纽带,正将万里之遥的梦想,紧紧系在同一个坐标上。
供稿 | 方慧海
编辑 | 张沁芳
一审 | 马彬纯
二审 | 陈福峥
三审 | 陈宇虹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