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4-13 11:58

手机,手机!手机?

作者:微信文章
孩子长时间用手机的问题,家长们都在头痛,我们家也头痛,“一机在手,啥都不干”,分心分神,就想在互联网上漫游。虚拟世界总是比现实世界更加柔软,更符合自己的心情,心情好时看看娱乐信息,心情坏时看看鸡汤信息,随着AI的加持,网络及APP对使用的“观众”更具有针对性,随着“观众”口味与喜好,逐步完成定制化过程,观众们乐在其中,而不知自己看的“信息被定制化了”,就算知道,也愿意留在网络的定制化内容中,因为这样会很感觉舒服。
电影“头号玩家”中,玩家Parzival打通绿洲游戏后,最终在游戏中见到已故游戏创作者--Halliday,Halliday将最终奖励“金蛋”送给Parzival时说到:“ 我之所以创作绿洲游戏是因为我在真实世界里没有“家”的感觉。在意识到生命不久即将结束时,我发现,即使现实即残酷又痛苦,它也是唯一我们可以吃到美味的地方,因为现实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之所以生动,就是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超预期的事情,如果人总是在生活在舒适区,确定的生活路线,长久以来,人会觉得苦闷和无聊。当父母们很努力的希望孩子融入其所设计与编织的生活时,其实忘记了孩子们也有自己渴望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是他们自己心灵所归属的地方。所以,孩子沉迷网络是手机惹的祸吗?当然不是手机的问题。我认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寻找自己意义感,手机恰好成为媒介。如何让孩子回到健康的生活状态?结合凯斯在其著作《萎靡》中的研究结果,提供几个解决方案:凯斯研究表明最容易感觉萎靡的年龄在青春期(12-19岁),青年期(25-34岁)和老年期(75岁以后)(这和我曾经写《破解中年危机幻境-走出人生沼泽》文中论述的关键年龄阶段一致),青春期的孩子们在探索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特别在意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时他们如果陷入萎靡状态,一定是情感能量不够了(需要家人的关注和肯定),自己陷入狭小的世界观里。家人的心理赋能、帮助孩子“突破固有的学习生活状态”都可以解除“萎靡状态”。首先, 建立“敬畏(awe)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acher Keltner"教授将之定义为"一种置于巨大事物之中的感觉,该事物超越了你对当前世界的理解。",当我们面对雪山时,面朝大海看到巨大的浪花拍打到海岸时,夜晚仰望星空,通过""寻找到猎户座时,敬畏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也一样,带着他们超越既定的生活,去体验一下属于自己的敬畏感,他们会真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进而感觉到了自身生活的意义感。其次,让孩子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青春期的孩子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需要解决方案,如果自己的女儿在学校时与好朋友吵架,关系弄掰了,她回家很难过,我们如何安慰她?如果说“没事,你们小孩之间吵架过两天就好了” ,这话对她说没效果。这时家长唯一需要做的是耐心倾听她诉说,让她感受到家人给予她的能量。父母们也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人生中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样现实。孩子才能够慢慢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成长。再者,建立良性的社会联系。彼得-阿提亚的《超预期寿命》中提到安眠药的真正作用不是让人入睡,其实只是让人陷入昏迷状态。青春期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如果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会利用手机转向“虚拟世界”,暂时告别现实的不如意,让自己陷入精神的昏迷状态,临时来满足“自己内心需求”。孩子也需要多元化的社会关系,除了学习之外,她也有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社会需求。人属于社会,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对人获得生命意义感很重要。鼓励、帮助孩子们多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与积极向上的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连接。第四,学习生活中不是只有“学习”。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说,“你们现阶段就是专心学习,把成绩搞上去,其他啥都别想”,类似的口号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孩子们每天之中“上课、读书、写作业、做练习、参加各种测试”已经占据一天60%~70%时间,如果算上假期的补习,他们的学习与训练时间也不下每天8小时。孩子们在学习之外,换种生活方式会让其感受不一样,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感知现实生活的存在,与妈妈一起买菜,和爸爸一起理财,全家一起户外徒步。总之,每周都有机会让孩子跳出自己的学习圈,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最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任性,接受孩子偶尔的“懒惰”,从内心里的关注他们,别放弃,耐心等待他们慢慢长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手机,手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