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4-14 02:11

儿子放假后,“疯狂”玩手机,讲道理、打骂都没用,我做好3件事,让他主动放下手机

作者:微信文章



暑假刚到,家长群就炸了锅!一大堆家长在群里吐槽: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放,饭都不好好吃,作业更是拖拖拉拉。讲道理?不听!发脾气?顶嘴!没收手机?哭天抢地!

我班上小王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奶奶家待了一个月,回来直接近视300度。这事儿我一点都不意外。每年假期,我都能收到家长的求救信息:“刘老师,救命啊,我家孩子变成手机奴隶了,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就像一块超级磁铁,不光孩子,咱大人不也经常感叹“刷手机一刷就是几小时”吗?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个“全民难题”,咱该咋办?
别怪孩子,先了解“多巴胺陷阱”

很多家长问我:“刘老师,我家孩子平时挺听话的,怎么一碰到手机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来,我给大家讲个有趣的东西——多巴胺。它是啥?简单说,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快乐小信使”。

当我们做了一件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比如吃了块巧克力、打赢了一场游戏、刷到了有趣的视频,脑子里的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瞬间给我们带来一种“爽翻了”的感觉。

手机应用的设计者们早就吃透了这一点,所以游戏、短视频全都是冲着多巴胺去的。 颜色鲜艳、声音刺激、即时反馈…这些都在不停地按动孩子大脑中的“快乐按钮”。

你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写作业,从生理学角度看,这就像让人放下冰淇淋去啃一块又干又硬的面包。人家凭啥听你的?
学习太难,手机太爽,孩子为啥不“叛逃”?

有次我问班上几个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

答案出奇一致:不好玩!太难了!

想想也是,作业本上的题目多如天上星,做对一道还有千百道在等着。而且这些题还特别难,做错了还要被批评。对孩子来说,那感觉就像爬一座看不到顶的大山。

当大脑感到压力和焦虑时,它会自动寻找“逃生通道”——去做些能快速获得愉悦感的事情。 手机就是最便捷的“避难所”。

孩子玩手机→获得即时快乐→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但内心知道该学习→产生负罪感→更加焦虑→需要更多快乐来缓解→继续玩手机…



看到没?这是个典型的恶性循环。咱别再简单地说“这孩子没出息”“这孩子意志力太差”了。人家大脑的运作机制就这样,你家娃又不是外星人,能逃得过去?
三招制胜,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

既然斗不过人类的本能,那就想办法和它合作呗!下面是我帮助几十个家庭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三大绝招:
第一招:别再盲目“相信”孩子了

记得班上有个家长跟我说:“刘老师,我相信我家孩子能管好自己,他答应我每天只玩半小时手机。”

结果呢?假期结束,孩子视力直线下降,作业也没完成多少。

我直接跟这位家长说:别自欺欺人了!连我们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刷手机,凭啥觉得孩子能做得更好?

想当年,我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时,我还不是偷偷摸摸地看?现在的手机比电视有诱惑力多了,咱能指望孩子有超人的自控力?

那么该怎么办?

① 设定明确规则,不模糊,不妥协

跟孩子一起商量(注意是商量不是通知):
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比如只有周末那两天能玩。
具体玩多长时间?小学阶段每天不超过20分钟;初中不超过30分钟;高中不超过1小时。前提条件是什么?必须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后才能碰手机。


② 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规则定了就得执行,不能孩子一撒娇你就心软。记住,短期的“严厉”是为了长期的轻松。



小明的妈妈就做得特别好。她跟孩子约定:先完成作业,再玩30分钟手机。一旦超时,第二天的手机时间就要减半。小明试过几次讨价还价,但妈妈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现在小明已经养成了先学习后娱乐的好习惯。
第二招:拆解大山,创造成就感

为啥孩子一看作业就头大?太多太难啊!

就像我们大人看到一大堆工作任务也会想逃避一样,孩子面对厚厚的作业本,第一反应就是:算了,先玩会手机缓缓。

解决办法是什么?把大任务变成小目标!

比如暑假作业这座“大山”,可以怎么“拆”?

① 按时间拆分

不要说“今天把语文作业做完”,而是说“先做15分钟,休息5分钟,再做15分钟”。

② 按数量拆分

“先做3道数学题”比“把数学作业做完”要容易接受得多。

③ 设置成就里程碑

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个小奖励。比如,“写完这篇作文,我们就去院子里玩10分钟飞盘”。

记得小李吗?那孩子特别抵触写作文,一到写作文就喊头疼。我建议他爸爸把写作文分成“列提纲→写开头→写第一段→写第二段→写结尾”五个步骤,每完成一步就休息3分钟,全部完成还能获得20分钟的游戏时间。

神奇的是,原本需要一整天磨蹭的作文,小李只用了一个上午就搞定了。为啥?因为任务变得可控了,孩子不再畏惧了,成就感也跟着来了。


第三招:用“小多巴胺”战胜“大多巴胺”

前面说了,手机之所以让孩子上瘾,是因为它能快速提供多巴胺奖励。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也设计一些“多巴胺小奖励”呢?

答案是:可以!

① 即时小奖励胜过远期大奖励

别再跟孩子说“你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上好大学”这种虚无缥缈的话了。对孩子来说,“将来”太遥远了。

不如这样:“做完这页练习题,可以吃一颗糖”、“背完这组单词,可以玩5分钟你喜欢的游戏”。

② 情感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持久

“你写得这段真好,描写得太生动了!”这样的赞美比“写完作业给你买玩具”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③ 把奖励变成仪式感

可以做个“成就表”贴在墙上,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就贴一颗星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星星,就可以兑换一次特别活动,比如去公园野餐、看一场电影等。

班上的小红就用这个方法成功“戒掉”了手机瘾。她妈妈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成长星球图”,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小红就能在图上贴一颗星星。当星星达到一定数量,全家就会一起去她最喜欢的游乐场玩。

现在小红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不是要手机,而是问妈妈:“今天我可以完成哪些任务,获得新的星星?”
真实案例:我是怎么帮王阿姨解决儿子手机上瘾的

王阿姨的儿子小强,初二,原本学习不错,但自从去年有了自己的手机后,成绩直线下滑。王阿姨尝试过没收手机、讲道理、请家教,甚至动手打人,但问题依然没解决。



小强说:“妈,你自己天天抱着手机刷视频,凭啥不让我玩?”

这句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建议王阿姨:

1. 全家一起制定“数字排毒计划”

不只是小强,全家人都参与进来,包括爸爸妈妈。每天晚上8点后,所有手机统一放在客厅的“手机篮”里充电,谁都不能碰。

2. 用兴趣代替手机

经过聊天,我发现小强其实对篮球很感兴趣,只是一直没机会系统学习。于是王阿姨花钱给他报了个篮球培训班,每周三次,小强慢慢有了新的爱好。

3. 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成就感

我和小强一起分析了他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对物理特别排斥。原因是初一时没把基础概念学扎实,现在看物理书就头疼。

我们把物理知识拆分成小模块,从最基础的开始重新学习。每掌握一个概念,小强就能获得一定的“游戏时间”作为奖励。一个月后,小强的物理成绩从59分提高到了78分,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三个月后,王阿姨告诉我:“刘老师,小强现在不用我催,自己就知道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了。有时候打篮球回来太累,甚至都不玩手机就睡了。”
最后的叮嘱

同学们,孩子沉迷手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我们要明白: 单纯靠意志力是无法战胜手机的,我们需要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然后“顺势而为”。

记住这三点:
设定明确规则,言出必行把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创造成就感用生活中的小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对了,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以身作则。你自己抱着手机不撒手,却要求孩子自觉学习,这可能吗?

你们家孩子有没有手机上瘾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困惑,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子放假后,“疯狂”玩手机,讲道理、打骂都没用,我做好3件事,让他主动放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