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链AI+ | ⑫ AI点亮劳动课堂 ——记萧山区小学劳动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
作者:微信文章当“哪吒”穿越千年品味梅干菜的鲜香,当“沙地老奶奶”与学生现场AI互动,劳动课便不再只是缝纫、种菜——一场由AI驱动的教育革命,正悄然颠覆传统劳动课堂。
4月11日,萧山区小学劳动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在党湾一小举行,来自全区4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围绕“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研讨。
校长致辞
活动伊始,党湾一小沈建明校长为本次活动致辞。沈校长从“重构育人格局,重塑教学样态,重建育人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运用AI技术助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和思考。他指出“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希望青年教师们做“跨界融合”的先行者,做“以生为本”的实践者,做“乡土情怀”的传承者。
观点碰撞
党湾一小周立萍老师作为成长营导师代表带来观点分享《AI技术赋能劳动教育:VR沉浸式可体验教学新样态》。周老师以《整理房间》为例,从“VR提供的学习方式、VR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VR的思考”几个方面分享了VR技术在教学中沉浸式的运用和探索。
市心小学谈江老师结合《切土豆》案例畅谈了AI助力下,通过生成多样生动情境、创设智能评价,丰富学生感官体验,落实精准评价,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转变和优化。
党湾一小周智莹老师以《学会理抽屉》为例,分享了学生通过与AI互动,以“个性化角色分配、分层式跟进、AI量化分析+教师质性点评”等“教和评”有效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会理抽屉的实践,给现场老师提供了借鉴。
金山小学谭建娣老师分享观点《AI赋能:劳动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实践与反思》。她以项目活动《风筝》为例,引导学生借助AI了解风筝历史,用图案分析优化风筝图案设计,在互动中开展传统工艺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具身学习体验。
南城小学沈文颖老师结合学校南方农场的实践,分享了AI融入劳动教育的新收获,比如与AI互动解决知识难点,借助豆包生成多彩直观的农场设计稿等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劳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光明小学胡艳红老师从传统劳动课堂的局限为切入口,介绍了用轻量VR突破传统界限、激活课堂活力的实践经验。现场还进行了技术的操作示范,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
课堂展示
党湾一小冯侃琦老师和605班孩子们为大家带来了《寻味梅干菜》精彩课堂呈现。冯老师借助AI技术,以电影“哪吒”为背景,创设有趣的寻味情境,依托AI数字人“沙地老奶奶”形象,巧妙落实“切-撒-揉-压”四个操作要领教学。学生在与“沙地老奶奶”的互动中既体验了AI技术的神奇趣味,又快速掌握了梅干菜的腌制技能,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专业引领
区劳动教研员朱立飞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朱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以“想想都是问题,做做都是答案”来激励成员们要不惧困难,勇敢地行动起来。他特别指出,AI技术的运用要遵循“融于课堂,启于思辨,配以精准”为原则,建议老师们思辨性地运用AI技术,注重筛选,避免让AI技术在课程的运用浮于表面。
从AI辅助教学设计到智能工具实操训练,从跨学科案例研讨到真实课堂复盘,成长营的每一次思维碰撞都在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这场融合技术与教育的“充电之旅”,不仅让劳动课堂变得更智慧、更高效,更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END
供稿:中小学劳动
编辑:余潇潇
一审:施国芳
二审:朱美佳
三审:陈 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