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涌江城谱美育华章 AI和鸣奏未来乐韵——AI赋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及培训活动圆满落幕
作者:微信文章4月27日,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研室音乐科主办的“AI赋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及培训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湖校区)圆满落幕。在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的引领下,本次活动以“构建AI赋能音乐教育新生态”为核心目标,共同开启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武汉市教科院体卫艺教研室主任郑卫国、洪山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志杰等专家莅临指导。
双师课堂,突破传统教学边界
华师附小张玉珂老师执教的《京调》示范课,开创性地采用“真人教师+AI数字演员”双师模式,通过构建虚拟京剧院场景,运用动态地图、AI歌词生成等技术手段,使传统戏曲教学焕发新生。该课例体现了三点创新价值:AI技术有效破解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限制;“豆包”AI工具实现创作民主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创作者;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彰显因材施教理念。此案例将作为典型课例,入选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音乐教学专委会教学资源库。
理论实践,共筑AI融合新范式
武汉小学安邦老师的专题报告《探索AI与音乐课堂融合魅力》,系统构建了“三维度赋能体系”:课前,通过AI学情分析实现精准备课;课中,借助VR/AR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后,依托智能平台延展美育空间。安邦老师提出的教师“三重角色”定位——“技术驯兽师”“跨学科导演”“人文守门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参照系。
专家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武汉市教科院小学音乐教研员胡晓燕用“破界·共生·向未来”三个关键词高度评价活动。她指出,AI技术正从“辅助工具”向“智慧助手”进化,教师应成为技术应用的“导航者”而非“依赖者”,要构建“科技赋能,人文引领”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胡老师强调,要通过实践优化技术应用策略,让AI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创新载体。
本次活动在三个层面实现突破:教学层面,开创双师课堂新模式;教研层面,构建技术应用新范式;战略层面,确立“科技+人文”双轮驱动发展路径。
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音乐教学专委会将持续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组建AI教学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课例研讨;二是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共享优秀案例与工具;三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将AI素养纳入音乐教师核心能力标准。
(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供稿)
责 编/刘世芳
编 审/魏义华
副主编/朱长华
主 编/夏春胤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