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5-6 13:58

陕西“米”字形高铁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

作者:微信文章


















陕西“米”字形高铁与

“一带一路”深度融合

陕西明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其“米”字形高铁网的建设不仅强化了省内交通互联互通,更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纽带。以下是陕西“米”字形高铁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的体现:



“米”字形高铁网:贯通全省,联通全国



一、规划与进展

陕西以西安为中心,构建“米”字形高铁网,涵盖8个方向的高铁通道。目前,“一点”(银西高铁)、“两撇”(大西高铁、西成高铁)、“一横”(郑西、西宝、宝兰高铁)已开通运营;“一竖”(西延、西康、康渝、延榆高铁)和“一捺”(西十高铁)全面开工,预计2028年实现“市市通高铁” 。

关键节点:西安东站作为“米”字网的核心枢纽,设计规模17台35线,年旅客发送量预计达3650万人次,将承担西渝、西十、西延等高铁的始发终到任务,并接入关中城际铁路。



二、区域经济联动

关中与陕南陕北贯通:西延高铁(2025年通车)和西康高铁(2026年通车)将西安至延安、安康的行程缩短至1小时,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同发展。

跨省联动:西十高铁(2026年通车)将西安至武汉时间减至2.5小时,加强关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延榆高铁连接内蒙古和京津冀,形成北向开放通道。

服务“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与开放枢纽



一、国际物流大通道

陕西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2024年开行量占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80%以上,西安至中亚的航点数全国第一,并推动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等境外项目建设。

高铁网与中欧班列衔接,形成“铁路+港口+航空”多式联运体系,例如西安东站未来将联动国际港务区,提升货物集散效率。

二、开放平台与政策协同

中国—中亚合作:陕西设立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2024年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增长48.1%,并推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等项目落地。

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如中欧班列人民币融资窗口落地,融资规模超150亿元。

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1、提升枢纽能级

“米”字形高铁网使西安成为全国1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实现3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支撑“一带一路”人流、物流高效流动。

2、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高铁沿线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产业带,如西康高铁带动秦巴山区乡村振兴,西十高铁促进商洛旅游资源开发。

创新合作: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如中国—中亚旱区农业实验室),推动科技与标准输出。





总结:陕西通过“米”字形高铁网,将地理中心优势转化为开放枢纽功能,既服务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又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未来随着高铁网全面建成,陕西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米”字形高铁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