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的第二战场:结果比工具更贵
作者:微信文章在很多创业者眼里,AI是一个绝对的正义。
它仿佛带着一层光环:只要有了AI,效率就会飞升,成本就会腰斩,客户自然会买单。
可如果你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愿意掏腰包的大客户,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
他们其实根本不在乎你的AI。
他们只关心,能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前不久,我和一家做AI图像识别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聊到合作模式。
他特别兴奋地说:
“我们的模型识别率达到99.2%,在同类竞品里是最高的。”
他很自豪,我却只能提醒他:
“那客户每年能因此节省多少钱?如果没有,你的模型再好,也只是个高科技玩具。”
在To B的世界里,企业采购逻辑和C端完全不同。
C端用户有情绪化消费,会因为“黑科技”买单。
但企业要对预算负责。
工具再酷,不能提升营收或降低成本,都不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
很多AI公司就死在这个节点:
卖工具,没卖结果。
我想起一个对比特别鲜明的案例。
两家AI公司都在做物流路线优化。
第一家去谈判时,演示了一套极其炫酷的算法,模拟了上百万种路线组合,讲了半小时,客户频频点头,却始终不肯签字。
第二家公司只讲了十分钟,就抛出一句话:
“我们在同类企业里,平均每年帮助客户节约1200万运输成本。如果一个季度看不到效果,不用付钱。”
签约当场搞定。
很多创业者低估了结果承诺的力量。
尤其在今天,模型和API已经成为“公路”,不再是稀缺资源。
你用得起,别人也用得起。
区别只在于,你敢不敢把结果写进合同。
这就是所谓的结果即服务(Results as a Service,RaaS)。
它看似只是一种交付方式,实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信任机制。
它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承诺:
“不是你来适应我的工具,而是我来负责你的结果。”
在RaaS模式下,客户不再为“使用权”付费,而是为“确定性”付费。
你可能会问:
“难道RaaS只是换了一个包装?”
恰恰相反,它的门槛比SaaS高多了。
在SaaS模式下,你交付的是一个平台,客户自己学会怎么用;
在RaaS模式下,你要深度介入客户业务,负责从输入到输出的全流程闭环。
一旦出了偏差,你需要兜底。
这也是为什么,能够把RaaS跑通的公司,往往能拿下高额的合同和极高的客户粘性。
在美国,Palantir就是最知名的先行者。
很多人觉得它只是一个数据平台,却忽略了它做的一件更重要的事:
把“结果”写进合同。
它不只卖你一套软件,而是派人深入到你的组织里,和你一起把数据清洗、指标定义、决策流程全部跑通,最终交付一个结果:
要么是风险降低,要么是效率提升,要么是预算节省。
这正是为什么,在一片裁员寒潮中,Palantir的客户依旧愿意续约。
因为它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软件授权本身。
国内也有一些正在尝试RaaS的公司。
比如,有AI公司把文本审核做到99.5%准确率,但不按“调用次数”收费,而是按照“每个月帮助你避免多少违规罚款”结算。
又比如,有做制造业检测的AI团队,直接在合同里写明:“每年减少废品率达到3%,否则按比例退费。”
这种模式并不轻松。
它的核心在于,你必须先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有勇气把结果和收益绑定在一起。
换句话说,RaaS是一种对自己的极限信任。
我见过一些创业团队,对结果即服务既向往又害怕。
向往的是,它的溢价和护城河都更强;
害怕的是,一旦结果没达标,现金流就会崩盘。
这就像一场赌博。
但你仔细想想:
今天最值钱的,不就是确定性吗?
客户对确定性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对工具的热情。
所以,如果你正在做AI创业,我想提醒三件事:
第一,模型是工具,不是价值本身。
再强的算法,客户只关心:它帮我做成什么?
第二,结果是新的信任契约。
SaaS是卖可能性,RaaS是卖确定性。
第三,如果你敢用结果作承诺,你就赢了先手。
因为绝大多数人,还不敢。
未来的AI创业,不会是“谁的模型更好”,而是“谁更敢对结果负责”。
这是AI落地的第二战场,也是最后一道分水岭。
大多数人,会被挡在门外。
只有极少数人,会以结果为桥,走到客户的心里。
祝你,有勇气拥抱确定性。
祝你,成为那个极少数。
全文字数:1531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