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医疗人该何去何从?
作者:微信文章这是坤
AI破界实验室的发起人
一个心灵手不巧的准牙医
一个喜欢武侠和经管的金庸迷
一个主动选择弃医从AI的探索者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AI时代下,医疗人该何去何从?
当Google DeepMind的AlphaFold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预测蛋白质结构,将新药研发的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当微软收购的Nuance DAX系统,已经能实时将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自动生成一份完整的电子病历,将医生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
当FDA已经批准了数十种AI算法用于阅片,其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的早期筛查准确率已可与资深专家媲美。
我常常在深夜里思考,
这股AI浪潮对于我们国内医疗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曾经的口腔医学生,现在的AI医疗领域创业者,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身边同行者们那种混杂着兴奋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兴奋在于,我们手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不安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体系,似乎正在被悄然重塑。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发起了“AI医疗破界实验室”,并组织了7月5日晚上的这场深度对谈。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一位特别的参会者 Helen 女士分享了她作为患者家属的十年经历。
她母亲身患血液病十余年,让她深刻体会到医改前后,医疗资源、用药策略的巨大变化对患者的直接影响。
她坦言,正是这些亲身经历,让她迫切地想知道:
“我们的AI,将来是不是有机会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这个源于真实世界、充满力量的提问,为我们整场高屋建瓴的讨论,注入了最宝贵、最坚实的“人性”基石。我们汇聚了70多位背景各异的同行者,共同叩问这个时代命题:AI时代下,医疗人该何去何从?
作为主理人,我想向你梳理通往AI医疗未来的认知框架。
🧭 01 为何要变 (Why):从“经验壁垒”到“认知破局”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内心最深处的焦虑:
活动一开场,厦门大学肿瘤外科的王同学就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当所有关于AI的建议都指向“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利用AI成为‘人形外挂’”时,
“我们在读的医学生却几乎没有什么临床经验,而且就现在的一些医患形式来说,很多时候老师都不太敢让我们医学生去进行一些临床的实际操作,这就限制了我们很多的学习。”
这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以“经验积累”为核心的医学传统价值壁垒,正在被AI强大的知识检索与模式识别能力所消解。
但焦虑本身,就是改变的起点。对话给出的答案,是实现一次深刻的“认知破局”。
我们未来的核心优势,不再是单纯地比拼谁的经验更丰富,而是要成为一个“具备AI协作者+伦理监督者+数据治理者三重角色的复合型人才”。
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初选择从口腔医学“破界”时的迷茫。
那本质上不是对医学的完全放弃,而是对个人成长边界的探索。
我们的任务不是转行去和AI专家比拼技术,而是要成为一个最善用AI的医学专家。
我个人推崇“假设-执行-验证”的闭环,这个源于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精益创业理念,与医学科研的思维方式异曲同工。
将每一个AI工具都看作一次科研实验,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主动应用、快速试错,并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家迈出第一步,王同学也分享了多个可供免费、体系化学习的渠道,如B站的科普UP主(哔哩人工智能学院、林毅LYi)和“和鲸社区”上为医学版本定制的训练营,这些都为迷茫的探索者提供了清晰的起点。
🛠️ 02 如何改变 (How):从“工具使用者”到“价值构建者”
明确了“为何要变”,我们自然会问“如何改变”?
资深AI创业者Seer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从“术”到“道”的完整路径。他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AI的本质是“认知能力的复刻”。
而要让AI为我所用,关键在于从一个被动的“使用者”,向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跃迁。
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其中的技术核心:
如果说通用大模型(LLM)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大脑”,那么AI智能体(AI Agent)则是在你和大脑之间,增加了一个中台。这个中台能预设角色、调用外部工具、并接入你私有的知识库。
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技术——RAG(检索增强生成),正是我们普通医疗人通往“构建者”的桥梁。我曾在会上用一个临床场景来解释它:
RAG技术的五大步骤
RAG技术,就像是给AI大脑外挂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装满了最新临床指南和权威文献的“超级图书馆”。AI在回答你的问题前,会先去“图书馆”查资料,所以它的回答就变得有据可依,非常专业。这让AI从一个“经验主义”的医生,进化成了一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超级助手。
当然,通往构建者的道路并非坦途。
Seer也一针见血地给出了商业化的忠告:
“销售出身的企业主,他们企业的存活的可能性比技术出身的企业主会高很多。”
这警示我们,技术的实践最终必须服务于商业的闭环,创造真实的价值。
对于非技术背景的我们,他推荐了如字节跳动的Coze(扣子)、腾讯的元器等零代码平台作为起点。
🗺️ 03 去向何方 (Where):在真实世界的“缝隙”中寻找战场
拥有了成长的觉悟和技术的工具,我们最终的价值要在何处安放?
一线口腔牙周主治医师阿吉医生,用他18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AI医疗的“战场”并非在云端,而在泥泞的真实世界里。
1、最大的痛点是“数据”而非“算法”:
他以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推行“院际数据互通”的缓慢进程为例,深刻地指出,病历系统不一、数据标准不同、隐私合规等问题,才是阻碍AI落地的根本性障碍。
2、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解决“生存问题”:
他以DeepCare为例,揭示了其成功的核心——它解决的不仅是医生的“诊断”痛点,更是民营诊所“获客、成交、营销、转化”的“生存痛点”。它的报告是医患沟通的“武器”,它的回访系统是客户管理的“助手”。
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未来医疗人的机会,或许不在于追求技术的极致,而在于敏锐地发现那些因数据不通、流程不畅、体验不佳而产生的“缝隙市场”,并用AI工具去优化它、连接它、创造新的价值。
🔥 04 思想的交锋:那些激荡在圆桌与开放麦的火花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一些即兴的提问与回答,将对话的深度推向了新的层次。
1、创业者的困境:如何找到技术合伙人?
当临床背景的创业者(Plus)提出“如何找到技术合伙人”的困境时,Seer给出了务实的建议:参加AI/CS相关的学术会议、寻找外包、以及直接招聘。这背后揭示了一个现实:跨界合作,需要主动地“破圈”社交。
2、医学生的角色定位:我们是“AI调教师”吗?
当王同学追问“AI调教师”这个新角色的技术门槛时,Seer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不高,你全职学习的话一个月就可以掌握了。” 这意味着,医学生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AI应用的“微调”能力,成为连接技术与临床的宝贵“桥梁型人才”。
3、本科学历的价值:我们能做什么?
当临床医学本科生大琪子提出关于学历背景的困惑时,王同学建议,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习积累和多多了解探索为主,学历只是贬值,而非失去价值”,可以通过参与老师的“医工结合”项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增长见识,得到启发。
4、关于被忽略的“核心”:
整场活动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王同学在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
“我们是否忽略了最核心的群体——患者?”
她提到,很多老年人甚至连医院的自助挂号机都用不明白,AI的全面推广,是否会加剧他们的就医困难?
这个问题,像一声警钟,让我们所有的讨论瞬间落地,回归到了医学的本源——人。
05 结语:真正的对话,始于共同的思考
在活动的最后,我基于王同学的提问,抛出了一个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2B(面向医院)和2D(面向医生)的商业化路径充满挑战时,
AI医疗的2C(面向消费者)商业化,真正的机会究竟在哪里?
我个人认为,机会或许就在于解决像Helen女士家人那样的真实困境,
在于满足普通人对自身健康的了解和掌控需求,
在于为那些被技术浪潮忽略的群体,提供带有温度的引导和关怀。
这场对话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地图。
地图上,有我们对个人成长的叩问,有我们掌握技术工具的路径,也有我们未来可以驰骋的广阔市场。
我们的探索,未完待续...
AI医疗破界实验室,期待与你继续同行。
欢迎关注我,加我的微信,报名下一次的社群活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