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能取代的两种思维方式
作者:微信文章作为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和职业规划时,这两个典型案例经常被用来诠释高手思维的重要性:
1. 源头思维案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
在指导研究生实验时,我们发现纳米材料制备总是出现纯度问题。普通思维会直接调整实验参数,但朱教授带领团队用源头思维追问:
- 问题本质是材料纯度还是结构缺陷?(第一层追问)
- 如果是纯度问题,杂质的产生机制是什么?(第二层追问)
- 最终发现是前驱体溶液在分子层面的自组装过程存在缺陷(底层逻辑)
这种思维直接催生了"溶液相可控自组装"的新方法,被Nature Materials专题报道。AI目前只能基于已有数据优化参数,无法像人类这样进行原理层面的突破性追问。
2. 终局思维案例: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研发
在航天工程课上,我们分析马斯克制定"火箭回收"战略时的思维路径:
- 终局目标:降低发射成本100倍(终局锚定)
- 逆向推导:需要可重复使用发动机(关键技术)
- 当下调整:将80%研发投入聚焦发动机寿命(资源重配)
- 动态修正:放弃最初设想的整体回收,改为分级回收(路径优化)
这种终局思维使SpaceX用10年走完传统航天50年的发展历程。AI可以优化现有方案,但无法自主构建这种从愿景到实施的完整思维链条。
教学当中,我们设计"双思维训练法":
① 实验报告必须包含"问题溯源树状图"(训练源头思维)
② 项目书需逆向编写:从答辩PPT反推研究方案(培养终局思维)
这些正是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的"不可编码的创新能力",也是AI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