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7-12 17:44

AI学习圈成员实践案例分享:AI在不同领域的生产力应用

作者:微信文章
真的已经把AI用成了生产力了吗?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些实际落地的案例,看看我们AI学习圈的高手同学们,具体是如何通过AI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解放自己的时间的。

第一位上台分享的同学石云,是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她的孩子有个习惯,每次做饭时总喜欢追着她问“为什么”。有一天,儿子突然在厨房问道:“妈妈,为什么锅里的水没了,油还在?”她本能地把问题交给了AI,很快收到了标准答案:水的沸点低,蒸发快;油的沸点高,蒸发慢。答案没错,但却显得有些枯燥无味。

她意识到,AI成了另一个“填鸭式”老师,孩子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好奇心却被浇灭了。那一刻,她开始思考,AI除了答题,能不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于是,她付诸行动。她用COS搭建了一个AI学习教练,要求AI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只能通过反问来启发孩子。当孩子再次问起水和油为何表现不同,AI教练反问:“你觉得水和油最根本的不同可能是什么?”孩子开始思考、尝试,最后说:“是不是结构不同?”一个主动思考的火苗被点燃了。

石云并没有就此停下。她发现孩子卡在了“结构”这个词上,于是继续用AI工具P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可视化网页实验,让孩子点一点、玩一玩,终于明白了水和油分子结构的差异。更让人惊喜的是,实验结束后,孩子又主动问:“那油也能结冰吗?”他开始自发提问、阅读,并与AI教练展开了辩论。

石云说,AI不是答案的终点,而是探索的起点。

第二位分享的同学叫罗毅,他是一名在体制内工作的工程师。这一次,他用AI实现了自我突破——独立制作了一部关于北京亦庄的文旅宣传片。要知道,过去制作这种宣传片非常复杂,至少需要一个专业团队和几个月的时间。但罗毅借助AI图像生成和视频工具,大幅简化了制作流程。

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调研:了解亦庄,创作有说服力的内容。

撰写文案并梳理分镜。

利用提示词生成分镜画面。

将图片转换成动态视频。

配音和剪辑,完成最终成片。

借助AI,罗毅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一部3分钟的短片,而且成片质量非常高。最终,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北京国际视听大会AI创作大赛一等奖,还受邀到亦庄区实地参观。

在制作过程中,罗毅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生成的火箭镜头“AI味”太浓、显得很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参考了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并进行了精细调整,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我认为,罗毅同学的实践完美证明了:即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借助AI也能突破传统创作的限制,实现创意与生产力的结合。

第三位分享的同学是王哲,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律师,但他同时也被这个专业身份所困扰。因为亲戚朋友常常把他当作全科律师,向他咨询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他的专业范畴。看似随口一问,但要给出靠谱的答案,就得花大量时间去翻资料、找依据。怎么办呢?他没有选择依赖通用的AI模型,而是利用Get笔记创建了一个法律知识库,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劳动法助手。这个助手不仅能迅速回答常见法律问题,还能根据人民法院的权威案例和最新法律条文进行智能分析。

王哲同学总结说,知识库是解决垂直专业领域知识问答的利器,特别适合医生、老师、金融等专业服务人士。而要想搭建一个优质知识库,我们必须要喂给AI好东西。所谓“好东西”就是权威、准确、最新的信息。而想要随时随地快速把看到的好东西收集和保存起来,再用上像Get笔记这样的趁手工具,这样一个知识库就搭建完成了。

第四位上台分享的同学是罗军,他之前在一家科技公司负责硬件的海外销售。发邮件是他拓展和跟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但让他头疼的是每天要发送50到60封个性化的邮件。每天发送这么多邮件仍然需要花费4个小时。

后来,罗军在学习圈里学习了AI编程相关的课程,便萌生了将整个工作流自动化的想法。他搭建了一个外贸邮件自动化助手。最终,罗军收到的是几十封已经直接写好的邮件,不仅包括正文,还有配图、附件,甚至邮件标题和地址,AI全都填好了,只需罗军最后检查一遍,点击发送即可。

通过这种自动化方式,写邮件的时间从原先的4小时直接压缩到了20多分钟,而且客户回复率也从行业平均水平的5%提高到了12%。

第五位上台分享的同学叫桑化科,他曾在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担任社群运营,负责几十个高客单客户群。他的生活状态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永远在看消息。这个痛点,我相信所有从事运营和客服工作的同学都深有体会。

桑化科同学的解决方案是搭建了一个能自动值守群消息的AI助手。这个助手能自动分类并处理社群中的消息,将低价值消息自动过滤,针对高价值消息进行智能处理。所有的消息和处理记录还会自动写入飞书多维表格,变成了一个能实时可视化的社群运营后台。

有了这位值守官,桑化科说,以前一天得盯七八百条消息,现在只需要看20条。

最后一位上台的同学是陈春云,他是游戏行业的一名交互设计师。在工作中,他经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收到的设计任务往往非常模糊,缺乏具体的要求和背景信息。为了让模糊的需求变得清晰,陈春云选择将AI作为搭档,开始结构化解题。

最终,这个模糊任务从启动到交付只花了一周多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产品设计也更高效了,团队讨论也更聚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学习圈成员实践案例分享:AI在不同领域的生产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