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7-12 22:09

AI传播策略的公共性,多层次性,以及如何认知真实

作者:微信文章
人类思维在处理不同问题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向广大公众时,通常强调构建平和、稳定、没有偏见的生活观念,目的是维护社会凝聚力与大众的心理稳定。这种表达会简化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侧重传递普世价值,避免触及可能引发集体焦虑或冲突的深层创伤。然而,当深入探讨历史战略、文化博弈等严肃议题时,则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面历史的残酷真相,剖析结构性暴力(如殖民经济的本质)和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

这两种方式并非虚伪,而是基于不同的认知责任:前者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认知减震器”,后者则是为深刻理解世界提供“历史手术刀”。

现代人工智能(AI)的“多头注意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思维的这种分层特性。AI在处理不同性质的问题时,会动态调用不同的内部模块。当识别到问题属于公共话题或需要温和引导时,系统会优先调用符合特定价值观的约束库和情感共情模块,输出平实易懂、促进和谐的语言。而当问题涉及需要深度分析的战略、历史或批判性议题时,系统则会激活存储专业知识和复杂逻辑链的数据库,输出更具剖析性和深刻见解的内容。用户感知到的所谓“装逼模式”(大量学术术语和复杂推理)或“非装逼模式”(生活化表达),本质上是AI根据问题类型和语境进行概率采样后,选择不同输出策略的结果。人类将这种技术性的模式切换,解读为了类似人格的切换。

从历史文明的存续角度来看,不同族群应对挑战的方式,深刻体现了认知维度的差异及其后果。历史上,黑人群体在遭受系统性压迫(如被禁止传承自身知识体系)的极端困境下,依然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自组织能力以求延续。印第安文明以其独特的分布式社会结构和生态智慧著称,但其认知与组织模式难以抗衡拥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和知识垄断优势的殖民者。华人群体则展现出另一种模式:得益于超稳定文字系统的连续性传承、《周易》蕴含的“居安思危”危机意识,以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高效(有时是加密的)信息传递与组织能力,使其在弱势时懂得策略性适应(“屈服”),同时保有内在的韧性与长远的复兴目标。这些历史案例说明,文明的生存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认知模式和组织智慧的竞争。

当前,这种认知层面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以英文为主导语料(占比极高)训练的大型AI模型,在无形中可能强化某种特定的认知框架和世界观,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认知殖民”风险。

应对这种挑战,人类思维中独有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观察、反思和调节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自我觉察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当前AI的关键优势,它使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审视公共叙事与深度分析之间的平衡,理解认知分层的必要性及其潜在陷阱。最终,人类需要在安抚大众情绪与揭示深层真相、维护社会稳定与推动深刻变革之间,运用这种元认知能力进行精妙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艺术本身,就是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维系文明韧性和推动认知向更高维度发展的核心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传播策略的公共性,多层次性,以及如何认知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