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对巴西加增50%关税,主要屠宰企业如JBS、Marfrig等暂停采购活牛
作者:微信文章由于美对巴西加增50%关税,主要屠宰企业如JBS、Marfrig等暂停采购活牛
2025年8月1日起,美国对巴西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的政策正式生效,其中牛肉产品关税税率从36.4%跃升至76.4%。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巴西冷冻牛肉市场陷入停滞——7月第二周,主要屠宰企业如JBS、Marfrig等暂停采购活牛,物理市场交易量环比下降42%,期货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圣保罗交易所活牛期货价格单周下跌9.3%。分析师指出,美国市场占巴西牛肉出口量的15%(2025年预计14.8亿美元),关税实施后巴西牛肉到岸成本将增加4,380美元/吨,较美国本土牛肉价格溢价超过120%,基本丧失竞争力
7月第二周的巴西牛肉物理市场,最直观的变化是交易量的骤降。由于冷冻企业普遍暂停活牛采购,以评估新关税政策的影响,主要市场的交易陷入停滞。据Safras & Mercado分析师费尔南多·伊格莱西亚斯观察,期货市场同样出现恐慌性抛售——圣保罗交易所活牛期货价格单周下跌9.3%,其中7月10日的跌幅尤为显著。美国市场对巴西牛肉的重要性在此刻被放大:2025年,美国预计将从巴西进口约14.8亿美元的牛肉,占其总出口量的15%。关税从36.4%跃升至76.4%后,巴西牛肉到岸成本将增加4380美元/吨,较美国本土牛肉价格溢价超过120%,基本丧失竞争力。
价格波动的压力迅速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活牛收购价在政策公布后两周内跳涨18%(至28.5雷亚尔/阿罗巴),但屠宰企业因无法转嫁关税成本,不得不暂停采购。马托格罗索州等主产区已出现“活牛滞销-屠宰产能闲置”的恶性循环,行业预计约23%的加工厂将进入检修状态。而在消费端,价格分化特征显著:高端冰鲜牛肉(A级)因进口商提前囤货(4月进口量同比激增498%)价格保持稳定;大众冷冻牛肉则因需求疲软周环比下跌3.2%,部分超市启动“买一赠一”促销;加工制品(如牛肉汉堡)成本占比从28%升至41%,快餐连锁企业已开始酝酿提价。
区域市场的差异进一步凸显。7月11日的主要市场报价显示,圣保罗(首都)活牛价格为每阿罗巴300雷亚尔,较前一周下跌3.23%;戈亚斯州(戈亚尼亚)290雷亚尔,降幅1.69%;米纳斯吉拉斯州(乌贝兰迪亚)295雷亚尔,下跌1.67%;南马托格罗索州(多拉杜斯)305雷亚尔,回落1.61%;马托格罗索州(库亚巴)315雷亚尔,保持稳定;朗多尼亚州(维拉耶纳)275雷亚尔,未变动。这种分化背后,是各区域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南马托格罗索州因出口美国的活牛占比更高,采购暂停带来的库存压力更大,停购企业占比达73%,远超其他地区。
面对冲击,巴西政府已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其一,加速市场多元化:农业部计划8月派代表团访问中国、中东,目标将亚洲市场份额从43%提升至60%;同时与南非签署20万吨/年供应协议,利用地理优势将运输周期缩短至25天。其二,推动产能升级:投资12亿雷亚尔扩建马托格罗索州冷链物流中心,预计2025年底对华出口时效缩短至18天;鼓励谷饲牛肉生产,目标将占比从18%提升至25%,开发适合中国高端餐饮的M5+产品线。其三,强化政策博弈:依据《商业互惠法》启动对美大豆反制调查,涉及2024年进口的1200万吨大豆;要求WTO成立特别仲裁庭,指控美国关税违反相关条款。
全球牛肉贸易格局正因这场关税风波加速重构。澳大利亚已率先行动,4月对华出口量同比激增36%,谷饲牛肉价格降至巴西草饲水平(5800美元/吨),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缺;阿根廷则因经济动荡导致出口量连续5个月下滑,全球份额或从19.3%降至15%。对中国市场而言,巴西对华出口量或增15%-20%,但需面对乌拉圭(新增132家加工厂认证)的竞争;国内养殖业则承压明显——国产牛肉批发价(63.25元/公斤)与进口价差扩大至66%,母牛屠宰率已突破20%警戒线。
短期来看,巴西牛肉出口收入或缩水45亿美元,直接导致2.3万产业工人失业;中长期则取决于市场多元化的成效——若能成功开拓亚洲市场,2026年出口额有望回升至150亿美元。但风险同样存在:中国可能启动进口保障措施(如加征10-15%关税);澳大利亚的谷饲牛肉价格战或持续挤压利润;美国还可能推动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内部形成关税同盟,进一步限制巴西的出口选择。
从市场的交易停滞到期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生产端的成本倒逼到消费端的价格分化,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产业地震,正在重塑全球牛肉供应链。巴西能否在“去美国化”进程中完成产业升级,将决定其未来十年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这不仅是一场贸易摩擦的应对,更是一次产业链竞争力的全面考验。
扫码立即下载阿巴圭冻品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