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诊疗服务出海机会与挑战2025-全球
作者:微信文章要点提炼
2025年6月30日微软公布,在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疑难病例所进行的测试中,医疗AI模型MAI-DxO的诊断正确率高达85%,超过临床经验丰富医生平均水平(20%)的四倍以上,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堪称AI诊疗服务的“AlphaGo时刻”。
2025年全球AI诊疗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满足各国医疗系统提升效率和弥补医护短缺的迫切需求。
中国AI诊疗服务凭借庞大临床数据和先进算法技术,在疾病筛查、影像诊断和远程医疗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国内应用经验丰富,为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截至2025年,多个中国AI医疗企业已探索出海,与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医院和机构开展合作,初步建立国际业务布局。
“中国方案”在全球医疗领域展现价值,多项案例表明AI辅助诊断技术可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压力、提升诊断效率,为全球健康提供可行的新路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中国AI诊疗服务出海带来差异化挑战:发达市场监管严格、数据隐私要求高,本土竞争者林立;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但需求旺盛。
全球监管政策日趋完善,例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对AI医疗提出更高的合规要求。中国企业需应对法规壁垒、文化差异与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
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AI医疗企业应制定清晰出海战略,通过本土化运营、战略伙伴合作、获取国际认证等路径,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实现技术和服务输出。
引言
微软在2024年底推出的医疗AI模型MAI-DxO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综合实力,它不仅能够通过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等多个国家的医学考试(USMLE及类似考试)并取得近乎满分的成绩,“多语言、多学科”诊疗能力也是其突出亮点。得益于大模型的支撑和创新的“医生小组”式推理架构,MAI-DxO可以将任意语言模型转化为一个虚拟医生团队,跨越语言和专业领域高效协作,在复杂病例中主动追问病情、安排检查,最终给出准确的诊断结果。这一突破性的能力让全球医疗界看到了AI赋能医疗诊断的巨大潜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MAI-DxO的诊断准确性和广度已在多项评估中超越了人类医生的平均水平。2025年6月30日微软公布,在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疑难病例所进行的测试中,MAI-DxO的诊断正确率高达85%,超过临床经验丰富医生平均水平(20%)的四倍以上。AI不受人类专家“术业有专攻”局限的影响,能够同时兼顾广泛的疾病领域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其临床推理能力在许多方面已超越任何单一科室的医师。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堪称AI诊疗服务的“AlphaGo时刻”,标志着AI在疾病诊断上已开始全面迈过人类平均水平的门槛,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参考:microsoft.ai / fortune.com)
图:MAI-Dx Orchestrator 将任何语言模型转变为临床医生的虚拟小组:它可以询问后续问题、安排测试或提供诊断,然后运行成本检查并验证其自身的推理,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全球AI诊疗市场概况与趋势
图: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及区域份额概览(2022–2029年)(参考:eluminoustechnologies.com)
全球人工智能(AI)诊疗市场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2024年该市场规模约为29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近400亿美元,并将在2032年飙升至约5040亿美元(参考: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2025-2032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40%以上。驱动这一增长的因素包括深度学习技术进步、远程监测需求以及慢病管理等领域的投入增加(参考: techtarget.com)。从地域分布看,目前北美是最大的AI医疗市场,占2024年全球市场约49%的份额,欧洲位居其后,约占全球市场的42.3%(参考:eluminoustechnologies.com,其他研究的比例有所不同)。亚太被视为增速最快的区域,预计2023-2030年年均增长率达42.5%(参考: docus.ai)。这种快速扩张反映出各国医疗体系对AI技术的接受度正大幅提高。
在应用渠道方面,B2B(面向医院、诊所、疗养院等机构)和B2C(面向个人消费者)均有显著发展。例如,在B2B领域,医院和医疗机构大量采用AI来辅助诊断和优化运营。德勤的调研显示,全球有约80%的医院已经在提升患者护理和工作流程方面应用了AI技术(参考: deloitte.com)。许多大型医院引入AI用于医疗影像判读、电子病历管理和患者监测等,以提高效率并缓解医护人员短缺。另一方面,在B2C领域,个人健康应用和远程医疗平台蓬勃兴起。AI驱动的健康助理、症状自查等逐渐被大众接受。据统计,94%的数字健康用户曾使用过某种AI医疗助手获取健康建议。年轻群体对数字医疗尤为开放:18–34岁的消费者中有约80%愿意尝试AI健康解决方案,而55岁以上人群这一比例不到60%(参考: docus.ai)。这表明随着年轻一代成长,消费者端AI医疗服务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技术趋势方面,生成式AI正成为医疗领域的新热点。从业者预计未来几年内生成式AI将在临床决策支持、医疗文书生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参考: techtarget.com)。2024年一项针对医疗高管的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机构已在试点或计划部署生成式AI,用于提高运营和护理效率。有超过40%的机构表示他们已初步获得了显著的ROI(投资回报)。例如,美国一些医院开始试用大模型驱动的病历助手,实时记录医患对话并自动生成诊疗记录,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与此同时,AI在医疗行政管理上的应用也在拓展,如智能聊天机器人用于预约挂号、医保理赔审核等。可以预见,临床与管理两个层面AI应用的齐头并进,将继续推动全球医疗AI市场高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加速了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的普及,这为AI赋能医疗带来契机。疫情期间许多国家放宽管制,大力采用线上问诊和AI辅助诊断,有效培养了大众对数字医疗的使用习惯(参考: thinkglobalhealth.org)。如今医院管理者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后疫情时代的优先事项之一(参考: deloitte.com)。全球各大医疗系统正加速投资AI平台和工具:预计2025年超过90%的医疗高管将加大对电子病历、AI诊断等数字技术的投入。总体而言,“AI+医疗”已从概念验证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拐点。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AI将在更广泛的疾病领域和医疗场景中发挥作用,成为未来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国市场都在关注这一趋势并投入资源,抢占AI医疗赛道的先机。可以断言,全球AI医疗市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相关服务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图:美国医学会医师AI应用偏好调查,2023年与2024年对照(参考:ama-assn.org)
中国AI诊疗服务的优势及出海现状
中国在AI医疗领域具备独特优势,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领先的AI诊疗产品和服务,在本土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海外市场。首先,中国拥有海量医疗数据和使用场景,为训练高精度AI模型提供了丰富燃料。全国范围推行的电子病历和分级诊疗体系使得医疗数据集中且标准化,这一点在快速培养AI系统方面非常宝贵。截至2024年年中,中国国家药监局已批准92款第三类医疗AI产品投入临床使用,涵盖影像诊断、辅助决策等多个领域。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监管沙箱也为AI医疗创新提供了友好的环境。相比之下,许多国家的医疗数据更分散、隐私法规更严格,这使中国AI企业在技术迭代速度和模型训练效果上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在技术实力方面,中国AI医疗企业屡有突破性成果。早在2017年,科大讯飞研发的医疗AI“晓医”机器人就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取得456分,高出及格线96分,成为全球首个通过该考试的机器人。这一成绩展示了中国AI在医学知识和推理上的深厚积累。此外,平安、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医疗AI,打造自有的大模型和算法平台。例如,平安好医生开发的智能问诊系统可覆盖上千种常见疾病,提供7x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平安的医疗AI“AskBob”还在国际医疗AI大赛中夺得冠军,证明其实力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参考: biospace.com)。又如阿里推出的“ET医疗大脑”可在肺结节CT筛查中达到专业医生水准。中国公司在医学影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AI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为其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技术底气。
目前,中国AI诊疗服务主要在以下几类典型产品上取得进展,并开始探索出海:
智能问诊:以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为代表的线上问诊平台,结合AI症状自查与真人医生咨询,为患者提供即时医疗建议。平安好医生曾于2018年与东南亚超级App公司Grab成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推出AI辅助在线问诊和药品配送服务。这一模式利用中国成熟的AI问诊技术和本地合作伙伴渠道,快速进入了印尼等市场,表明智能问诊在新兴国家有出海可行性。
医学影像分析:中国在放射影像AI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涌现了如依图医疗、推想医疗(InferVision)、深睿医疗等企业。以推想医疗为例,其肺部CT智能读片系统InferRead Lung已获得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成为首批打入西方主流市场的中国AI医疗产品。截至2020年,该系统已在全球380多家医院部署,每日处理5.5万余例影像,累计为1900万患者提供服务。这些公司通过与海外医院合作临床试验,证明了产品在不同人群中的准确性,逐步赢得国际认可。此外,腾讯的“觅影”AI和阿里的医疗影像平台也积极参加海外学术评测,在肺结节、糖网病等检测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都为中国影像AI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辅助诊断决策:包括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药物研发AI等。比如腾讯研发的AI辅诊系统可结合电子病历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和用药方案,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试点。华为云的医疗AI平台则输出模块化AI能力,帮助医院搭建智慧病房和远程会诊系统(参考: jpmorgan.com)。这些方案也开始在海外寻找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AI技术在新药研发上亦有布局,如上海冰洲石/Accutar、百图生科等公司将AI用于新药靶点发现,具备潜在向全球制药企业输出服务的空间。针对AI药物研发将有独立研究报告。
慢病管理与健康监测: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AI管理系统在中国发展迅速。例如妙健康推出的慢病管理App利用AI分析可穿戴设备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在国内积累经验后,这类应用也有望通过SaaS模式进入医疗资源不足的新兴市场,帮助当地提升基层慢病防控水平。中国公司在可穿戴设备制造上也有优势(如华米的智能手表),硬件+AI算法结合的方案可以整体打包出口。
总体而言,中国AI诊疗服务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和大规模应用经验,正逐步尝试将产品推向海外。一些头部企业选择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率先落地,因为这些地区数字医疗起步快且对中国技术接受度较高。例如,华为在中东和非洲开展“数字丝绸之路”项目,助力当地医院部署AI系统(参考: huggingface.co)。又如平安智慧城市旗下的医疗模块曾向新加坡等输出AI系统,为当地医院提供决策支持。拉美地区也表达了对中国医疗AI的兴趣:拉丁美洲多国政府期待与中国公司在医疗AI领域加强合作,看重中方提供的高性价比AI设备和方案。这些案例表明,中国AI诊疗服务出海已初见端倪,在部分国家树立了良好口碑。
然而,中国AI诊疗服务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挑战(下文详述)。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具备数据和技术双重优势,典型产品在本土验证成熟,正迎来向全球市场输出的机遇窗口。未来通过积极应对各国监管和文化差异,这些企业有望在全球数字医疗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国家/地区面临的关键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AI诊疗服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落地时将遭遇一系列关键挑战。主要包括数据隐私合规、监管准入、本地化适应以及信任建立等方面:
1. 数据隐私与安全合规:医疗数据涉及敏感的个人健康信息,各国对此都有严格的法律监管。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健康数据的收集和跨境传输有苛刻要求,强调“隐私设计”和用户同意原则。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欧洲提供AI医疗服务时,必须确保数据处理全过程满足GDPR规范(参考: health.ec.europa.eu)。2024年生效的欧盟《AI法案》更是将医疗AI列为高风险系统,要求采用高质量训练数据、建立风险管控和人为监督机制等。对于习惯了国内相对宽松数据环境的中国公司而言,必须投入资源理解各国隐私法律,在技术架构上增加数据去识别/脱敏、加密存储、本地部署等措施,以符合法规要求。例如,一些企业选择在欧洲设立本地数据中心,避免将用户健康数据回传国内。又如针对美国HIPAA等法规,需要确保产品满足患者数据最小化披露和安全防护要求。这些合规投入将增加出海成本,但属于不可逾越的门槛。总的来说,“数据本地化”和“隐私合规”已成为AI医疗服务跨境输出时的首要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在走出去前就做好功课(参考: huggingface.co)。
2. 行业监管与准入认证:医疗是强监管行业,各国对AI诊疗产品的市场准入均采取审慎态度。中国企业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获取相应的医疗器械认证或审批。例如,要进入美国市场,AI诊断软件通常需通过FDA的510(k)审查。美国FDA近年来虽加快了对AI医疗的审批,但标准依然严格。截至2024年8月,FDA已授权接近1000款含AI功能的医疗器械上市,其中2023年一年就批准了221款,比2015年增长近40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批产品中超过75%集中在放射影像领域。这显示出美国监管者对影像诊断AI较为认可,而对于AI问诊、决策支持等新颖应用可能更为谨慎。因此,中国企业若涉及非影像类AI产品,需有充分临床证据来说服监管机构。同样在欧洲,AI医疗产品需要通过CE认证并满足欧盟新版MDR法规要求,流程复杂耗时长。此外,各国还有本地标准:例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医疗AI的软件质量管理有独特规范;中东、印度等也各自制定了数字健康准入规则。中国公司往往需要聘请专业合规团队或当地合作伙伴协助办理这些认证。在拓展多个国家时,还要应对认证周期长、重复测试评价等问题。这对出海企业的资金和耐心都是考验。
3. 医疗环境和文化本地化:医疗服务高度本地化,不同国家在语言、临床指南、患者习惯上差异显著。首先是语言障碍:AI问诊助手需要支持多语种交互,精通当地语言的医学表达。例如中国AI要进入拉美市场,必须具备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版本,并训练针对当地常见症状的语料。再者,各国的疾病谱和诊疗流程不同。AI诊断算法可能需要针对当地高发疾病进行调整,例如东南亚登革热、非洲疟疾等在中国并不常见,AI需补充相关知识。本地临床指南方面,AI决策支持必须内嵌目标国的诊疗规范,否则医生难以信任其建议。这可能需要邀请当地医疗专家参与算法改造。患者文化层面,不同社会对AI角色的接受度不一。某些国家患者更倾向面对面交流,过于“冷冰”的AI可能引起反感。因此企业在界面设计和功能定位上要符合当地患者习惯,比如在中东地区增加对宗教信仰的尊重考量等。此外,本地化还包括售后服务、本地运营团队建设等方面。总之,出海企业需秉持“在地化”策略,深度融入目标市场医疗生态。这方面华为等公司常通过在当地建立联合创新中心,与本地医院联合开发,从而加速产品本地适应。
4. 信任与品牌挑战:医疗领域向来讲究信誉背书。初入海外的新产品、新品牌往往需要时间赢得医生和患者信任。首先,AI诊疗本身尚属新兴事物,许多医生对其准确性持怀疑态度,患者也担心AI误诊风险。例如一项调查显示,66%的美国女性对AI在医疗中扮演更多角色表示不安。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数据和成功案例来证明自己。与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本地临床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结果,将有助于说服海外医生接受AI辅助。此外,品牌认知度也是问题。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考虑,一些中国公司在出海时会采取“双品牌”策略,为海外产品启用新的品牌名称,以减少用户的成见。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离政治风险,让产品以“中性”身份参与当地市场竞争。例如字节跳动将海外版健康应用使用英文品牌而不突出中国背景。同样,平安好医生海外服务使用“Good Doctor”品牌,与国内品牌有所区隔。更有部分企业通过绎联出海联营服务获得本地主体,实现更纯粹的本土形象、本地经营。最后,还需重视医生群体的培训和沟通。AI工具能否融入医生工作流,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是否相信并掌握它。出海企业应投入资源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明确的医疗责任说明,消除他们对法律风险的顾虑。通过学术交流、口碑传播逐步建立专业信誉,才能让AI服务真正被纳入当地医疗体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与投入。
5. 政治与地缘因素:除上述技术层面挑战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影响中国医疗AI企业出海。例如某些西方国家出于数据安全考虑,可能对中国科技产品存在戒心。这要求企业在数据透明和网络安全上做足功课,主动接受第三方审计以证明产品没有安全后门。此外,国际关系变化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对此,一些中国企业倾向于优先拓展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以降低阻力。例如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中国AI医疗产品往往更容易被官方项目所采纳。这种地域选择上的策略也属于出海风险管控的一环。企业需审慎评估目标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在市场进入节奏上作出合理安排。
总之,中国AI诊疗服务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将面对多重门槛。要成功跨越,需要企业提前布局合规,深耕本地,建立信任。这既是挑战也是成长机会:通过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医疗AI企业自身的国际化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主要市场AI诊疗服务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不同地区的医疗体系和市场环境各异,对AI诊疗服务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分区域概述主要市场的AI医疗发展现状与潜力:
●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医疗市场,美国在AI医疗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拥有雄厚的科技和医疗产业基础,汇聚了众多AI医疗创业公司和研究项目。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都投入巨资开发医疗AI,例如谷歌Health部门利用AI改进癌症筛查,微软收购Nuance将AI语音技术应用于医生文书。据统计,美国已有超过25%的医院使用AI进行预测性分析,提高患者护理质量。FDA近年也积极批准AI医疗产品,截止2023年已有900多款获批,其中大部分来自本土或欧洲企业。当前美国AI医疗应用最广的是影像诊断和辅助决策:放射科大量采用AI判读影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一些大医院上线了问诊聊天机器人,为患者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美国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其AI医疗市场收入预计达1022亿美元,约占全球58%(多个研究的比例有所不同)。然而,美国市场对进入者要求严苛:监管方面须通过FDA审批,商业方面需融入其保险支付体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若能满足合规要求并找到当地合作伙伴,将有机会切入这一高价值市场。但竞争也最为激烈,美国本土和欧洲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林立,中国企业需要明确差异化优势方能站稳脚跟。
● 欧洲:欧洲各国医疗资源丰富、规范健全,但数字化程度相对滞后于美国。近年来欧盟在政策层面鼓励医疗AI创新,同时以患者安全和伦理为重。欧盟于2024年通过的AI法案对医疗AI设备设定了严格标准,要到2026年全面生效。目前,英国、德国、法国等是欧洲AI医疗发展的领头羊:英国NHS引入了多款AI用于影像筛查和医疗流程管理,并建立了AI应用评估机制;德国联邦政府资助医院开展AI试点项目,如用AI预测ICU病人的并发症风险;法国亦在肿瘤、放射等专科引进AI辅助工具。欧洲市场的接受度总体较高,例如有调查显示53%的欧盟医疗机构计划在近期引入医疗机器人等AI技术。欧洲患者普遍信任公共医疗系统,对AI持谨慎乐观态度。欧洲市场潜力在于其庞大的全民医保体系,对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AI解决方案有迫切需求。但欧洲碎片化的特点也明显:各国语言不同,法规标准略有差异,市场进入需要逐国推进。另外,欧盟强调数据主权,不太可能允许敏感医疗数据流向境外服务器。因此,中国企业进入欧洲需要采取本地合作模式,或在当地设立子公司运营。例如与欧洲医疗IT公司结盟,通过其渠道进入医院采购目录。总体来看,欧洲市场价值巨大且重视隐私合规,中国AI产品如果能率先取得欧盟CE认证,将为进入多个欧洲国家铺平道路。
● 东南亚: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对数字医疗技术有强烈需求。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推动智慧医疗转型,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国家层面投入资金发展医疗AI。新加坡的多家公立医院已经应用AI预测病人住院时间、优化床位管理;马来西亚则将AI纳入医院系统以改善放射科效率。印尼、泰国等国患者与医生比例偏低,远程医疗和AI助手可有效缓解医生短缺的问题。东南亚的数字基础设施较好,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年轻人口多,这些都利于B2C端AI医疗服务推广。事实上,东南亚已经出现本土数字健康独角兽(如印尼的Halodoc)积极引入AI功能。区域内政府对海外技术持开放态度,中资背景企业在当地较容易开展业务合作。东南亚市场潜力在于增量需求大:很多偏远和农村地区缺医少药,AI远程诊断能发挥重要作用。加之东盟各国经济增长快,医疗支出逐年提升,为数字医疗买单的能力增强。当然挑战也存在,比如部分国家医疗系统尚不完善,支付体系碎片化,使得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例如直接To C收费往往行不通,需要To B与保险/政府合作)。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有文化和地缘优势,不少公司已经在此试水。如果能够提供价格适中、语言本地化的产品(如支持泰语、印尼语的问诊AI),并通过合作伙伴融入当地生态,将有机会占领这一新兴市场的制高点。
● 南亚:南亚地区的AI医疗市场由印度引领。印度拥有庞大人口,其AI医疗市场规模2023年约7.6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8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参考:dialoghealth.com)。政府和企业正加大投入,推动AI在医疗诊断、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例如谷歌与印度初创企业Forus Health和AuroLab合作,利用AI扩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覆盖,及早发现致盲眼疾(参考:techcircle.in)。印度的积极举措使其在南亚AI医疗创新中保持领先,也带动其他南亚国家关注以AI弥补医疗资源不足。
● 日韩:日本因老龄化趋势积极采用AI,其2023年AI医疗市场约9.2亿美元,2030年有望超100亿美元(参考:grandviewresearch.com)。日本重点发展老年护理、精准医疗、医疗机器人等AI应用,在亚太保持领先(参考:gminsights.com)。韩国政府同样大力扶持AI医疗,其市场预计从2022年0.1亿美元增至2030年21亿美元。韩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AI影像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多家本土企业的AI诊断软件已获欧美监管批准(参考:wedc.org)。
● 中亚:中亚地区AI医疗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国正积极布局相关技术。哈萨克斯坦自2022年起成功运行基于AI的PneumoNet肺病诊断系统,可检测包括肺炎、结核和癌症在内的17种肺部疾病(参考:timesca.com)。乌兹别克斯坦则通过总统令推动经济与医疗等社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为AI技术在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创造条件。整体而言,中亚国家有望借助AI弥补医疗资源不足、改善偏远地区医疗服务,但当前市场规模仍有限,需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
● 拉丁美洲:拉美国家整体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大量偏远地区医疗服务不足。AI医疗在此被视为缩小医疗鸿沟的希望。当前巴西是拉美AI医疗的领头羊:政府推出了国家AI战略,鼓励本国研发机构和国外合作开展AI在医疗的应用研究。巴西一些大型连锁诊所已使用AI辅助手术规划、肿瘤诊断等,并涌现出如Dasa这样的企业自建AI实验室。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的卫生部门也启动了医疗AI试点项目,以提升基层诊断能力。拉美对AI医疗的兴趣浓厚:有调查指出,约64%的南美临床医生认为未来AI将提升他们的决策水平。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北美和欧洲医生对AI的信心,可见拉美医务界对新技术持较积极态度。拉美市场的机会在于需求与政策双驱动。一方面,慢性病和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沉重,AI可帮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很多拉美国家政府欢迎外来投资技术以改善民生,例如通过公共-私营合作引入AI筛查设备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拉美国家对中国医疗技术抱有兴趣,认为中国方案在成本和适用性上有优势。墨西哥等国已经与中国企业接洽采购AI影像设备,用于基层医院的影像判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拉美的挑战在于地理距离较远、语言西语葡语需要支持,以及经济不稳定可能影响支付能力。但总的来看,拉美是一个增量市场,竞争相对没那么饱和,只要模式对路,有望取得不错的拓展成果。
● 中东及海湾地区:中东产油国近年来大力投资医疗基础设施,希望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像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都制订了宏大的智慧医疗发展规划。阿联酋早在2017年就发布AI战略,成为全球首个设立AI部长的国家。阿联酋的顶级医院(如克利夫兰阿布扎比)引进了多种手术机器人和AI诊断系统,在泌尿外科、心脏病等领域取得良好效果。沙特在“愿景2030”框架下投入巨资升级医疗IT系统,目标在2025年前实现100%人口拥有统一的电子健康记录。沙特多家医院已与科技公司合作部署AI影像分析和疾病预测模型。此外,卡塔尔、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也竞相建设智慧医院,将AI用于手术辅助、患者监护等场景。中东地区的特点是资金充裕、决策效率高,一旦政府认可某项技术,往往会快速大规模应用。例如在阿联酋,政府部门与美国AI企业合作,仅用一年时间就在多家公立医院上线了AI病理诊断系统。中东市场对中国企业友好度较高,华为、腾讯云等都在中东拓展云计算和AI业务。医疗方面,中国企业可通过政府项目或当地大型财团牵头的招标进入。例如科威特某大型公立医院就采购了中国的AI手术培训系统,用于提高本国外科医生技能。中东市场的潜在障碍包括监管框架不明确(很多国家AI监管政策还在制定中),以及本地医疗人员需要培训才能用好AI。但总体而言,中东是风险低、见效快的目标市场——只要拿下政府订单,即可迅速落地推广。对于中国AI诊疗服务,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片蓝海。
● 非洲:非洲医疗资源极度匮乏,AI医疗在此虽处于起步阶段,却被寄予厚望。许多非洲国家缺医少药,基础诊断依赖简单工具,如果能引入廉价便携的AI诊疗设备,将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当前非洲已有一些尝试:例如肯尼亚的部分诊所使用AI驱动的手机App辅助护士进行常见病诊断;加纳与国际组织合作,引入肺结核AI读片软件筛查疑似患者;南非的私立医院集团也在研究使用AI优化医疗流程(参考: weforum.org)。中国在非洲投入建设“数字丝路”,覆盖通信基础设施,这为医疗AI进入非洲创造了前提条件。一些中国AI创业公司(如DeepSeek)已着手与非洲国家合作,帮助培训AI模型以适应当地疾病谱。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充满挑战:支付能力有限,需要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医疗人员短缺,AI产品必须非常简便易用;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考虑离线模式和低电力消耗等。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如果与政府援助、非洲联盟等机构合作,以公益项目形式进入,可能更为可行。例如中国可向非洲捐赠远程诊断车、移动AI医疗设备等,先树立口碑再寻求商业模式。长远看,非洲的人口红利和需求增长潜力不可小觑,一旦基本条件成熟,将成为全球医疗AI的重要增量市场。
● 澳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拥有成熟的医疗体系和日益老龄化的人口,正逐步引入AI技术以提升护理和诊疗效率。然而,相较其他西方国家,本地区AI医疗产业基础较弱,2023年澳大利亚AI医疗研究仅获政府0.9%的科研经费(参考: clydeco.com)。两国政府已制定AI医疗路线图,加速AI解决方案落地,预计未来几年区域AI医疗市场将迅速增长。
总体来说,各主要区域对AI诊疗服务的需求侧重点和进入策略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切入方案:
在发达市场(美国/欧洲/日韩/澳洲):以技术先进性和临床证据取胜,选择细分领域(如放射、病理等)逐步突破;通过当地合作伙伴和分销网络建立信任,采用严格合规和品牌中性策略。
在新兴市场(东南亚/拉美/中东/南亚/中亚):以性价比和全套解决方案取胜,直接对接政府和大型机构需求;可通过示范项目迅速铺开市场,占领先机。
在欠发达市场(非洲等):以公益和长期布局心态进入,先协助改善医疗可及性,等待商业环境成熟后再拓展业务。利用政府援助渠道是一条可行途径。
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痛点各异,但共同的是都对更高效、更普惠的医疗服务有着迫切追求。中国AI诊疗服务如果能抓住这一时代机遇,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各地需求的产品,完全有机会在全球医疗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图:2023年主要国家AI医疗市场规模比较(参考:demandsage.com)
出海战略建议:路径、模式与渠道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市场,中国AI诊疗服务企业应制定清晰的出海战略路径,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和渠道策略,以提高成功率。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 分阶段选择市场,循序渐进布局:建议按照“友好度和成熟度”两个维度选择优先市场。第一阶段可优先进入对数字医疗接受度高、监管相对宽松且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如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中东的阿联酋、沙特等。这些市场对新技术包容,政府合作意愿强,能较快取得突破。第二阶段再考虑拉美如巴西、墨西哥等有一定规模且政策开放的国家。最后才是美国、欧盟这样监管壁垒最高的发达市场。在进入发达市场前,可通过在友好市场取得成功案例和认证,逐步完善产品,以点带面推进全球布局。例如先在东南亚建立区域示范中心,成功后作为背书再拓展欧美。这种由易到难的路径能减少贸然进军高门槛市场所带来的失败风险。
2. 确定切入模式:直销、合作或SaaS输出。对于不同市场环境,应选取合适的商业模式:
直接销售(直销):在目标国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当地医院或终端用户。这种模式适合产品已经通过当地监管、且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情况。例如AI影像诊断软件获得FDA认证后,可直接推销给美国放射科医生群体。但直销对企业本地运营能力要求高,需要组建当地团队。这一般用于战略重点国家,当企业有足够投入时采用。
战略合作:通过与当地大型企业或医疗集团合作,以合资、授权等方式进入市场。这是推荐的主要模式之一。当地伙伴熟悉市场和法规,可以帮助铺路。例如,与东南亚电信运营商或保险公司合作,将AI问诊整合进其用户服务中;又如与欧洲知名医疗IT公司结盟,由对方代理销售AI产品(参考: china-briefing.com)。平安好医生与Grab的合资就是典型案例,通过Grab的渠道快速获取用户。合作模式还能共享品牌信誉,降低进入壁垒。当然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尽职调查,确保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
SaaS输出:即通过云服务向海外客户提供AI能力。这种轻资产模式特别适合对计算资源依赖较高的软件服务。如将AI诊断算法部署在云端,海外医生通过订阅调用。这免去了本地部署烦恼,易于扩张。但需解决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问题,很多国家要求患者数据不能出境。因此可考虑在当地公有云上架服务或建立区域云中心。这种模式在中东、东南亚有一定可行性,因为这些地区云基础设施完善且法规允许数据本地化部署云服务。SaaS模式收费灵活(按使用量收费),对中小型医疗机构有吸引力,能迅速获取用户规模。但同时要做好服务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的保障,建立7x24小时远程支持体系。
3. 渠道策略:B2B优先,B2C渐进。医疗领域的销售一般以B2B为主,特别是在海外陌生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难度较大。因此建议优先B2B渠道,通过对接医院、诊所、疗养院、体检中心等机构来推广产品。例如影像AI可作为医院设备配套售卖,慢病管理平台可与保险公司合作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其客户群。这不仅能快速获得大量终端用户,还能借助机构的专业信誉背书,提升信任度。同时,机构采购往往意味着可持续的合同收入,商业模式更清晰。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应用,也可尝试B2C直拓,但要讲究方法。在一些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市场(如印度、巴西),可以通过应用商店和社交媒体直接推广AI问诊App给消费者。但需要投入较大市场营销资源,并解决用户付费意愿的问题。一个折中方案是B2B2C,即通过本地知名互联网平台将服务触达消费者。例如与当地线上药房、健康App做API集成,用技术输出的方式嵌入到现有产品中,从而获取C端用户而不必自行推广App。这也是一种渠道策略,在东南亚等地值得尝试。中国AI诊疗服务玩家近年逐渐重视品牌独立站(Direct-to-Consumer, DTC)模式,使用Shopify、WooCommerce、AIOpti建站等技术路线,直接面向海外终端客户或企业级用户,通过自有官网配合App下载实现B2C与B2B一体化营销。
4. 树立标杆案例,加强品牌建设:无论在哪种渠道,拥有本地标杆客户和成功案例都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建议在每个目标区域选择一家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合作,投入资源确保项目成功,从而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在欧洲与一家顶尖大学医院合作开展临床验证,并发表报告;在中东与一家旗舰医院共建“智慧医院”样板工程。这些案例成功后,要通过行业会议、媒体报道等广泛宣传,逐步建立海外品牌知名度(参考: thinkglobalhealth.org)。同时,可以参与各国政府的试点项目和采购。许多国家会启动数字医疗招标,选择供应商试运行,企业应积极争取进入这些官方项目,一旦被纳入国家战略,其品牌可信度将大大提高。此外,考虑在目标市场聘请有声望的医疗顾问或代言人,为产品背书。例如邀请当地权威医生参与产品开发并发表正面评价。品牌建设是长期工作,中国企业应从进入市场之初就着眼于本土化品牌形象,而非一味强调“中国制造”。结合当地文化定位品牌调性,更易为用户接受。部分中国AI诊疗服务玩家以海外本土企业(通过“绎联出海联营服务”)的名义进入欧美及东南亚目的国医疗健康供应商体系,以提升消费者信任和利润水平。
5. 打造国际化团队与服务体系:出海不是简单销售产品,还包括售前售后全生命周期服务。建议在重点市场逐步培养本地团队,包括市场拓展、技术支持、医学顾问等角色。本地员工更了解当地客户需求,沟通成本低,也有助于企业融入当地社会。这支团队既要响应客户技术问题,又要收集反馈促进产品改进。对于跨语言沟通问题,公司应准备多语言支持文档和客服。例如建立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版本的支持网站,方便全球客户获取资料。必要时在不同时区设立区域支持中心,确保客户遇到问题能及时联系到人。总之,要让海外客户有“买得放心,用得安心”的体验,才能形成良好口碑。此外,国际化团队还能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制定当地市场策略,避免文化误区。这种投入短期看增加成本,但长期看将成为竞争优势。
6. 持续迭代,满足各国合规与标准:医疗AI出海不是一次性工作,需要持续跟踪各国法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例如欧盟的AI法案、生物数据法规等更新可能影响产品功能,需要提前布局版本升级。公司应设立专门的合规事务部门,定期审阅目标市场的政策动态,与当地律师和行业协会保持联系,做到预判风险。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行业指南。如加入IEEE、ISO等组织的医疗AI标准工作组,在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企业声音。这不仅可获取前沿信息,也能提高国际影响力。此外,重视网络安全和伦理议题,主动遵循国际最佳实践(如美国FDA发布的AI算法修改指导原则等)。通过将合规和标准工作常态化,企业可以减少出海过程中的意外状况,树立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形象。
7. 融合“软实力”,讲好中国医疗科技故事: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走向海外过程中注重软实力输出。中国在医疗AI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向全球受众传递,以增强接受度。这包括在国际主流医学会议上发表中国AI临床研究数据,在权威医学期刊刊登论文等。这些举措可以提升国际医学界对中国AI的认可度。此外,可以结合中国援外医疗、“一带一路”倡议,将AI技术作为新的合作亮点。例如向非洲、东南亚派出的医疗队可以携带AI设备服务当地患者,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国技术(参考: scmp.com)。同时,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和专业平台,发布多语言内容介绍中国AI医疗产品的社会价值和成功案例,树立可靠、创新、合作的品牌形象。当海外公众和从业者对中国AI从陌生转为熟悉甚至认可时,商业拓展也会顺理成章得到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AI诊疗服务企业出海需统筹策略与执行两方面。一方面制定明确的市场选择、进入模式、渠道拓展路线,另一方面在执行层面配备资源做好产品本地化和服务落地。只有战略和落地并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海外环境中站稳脚跟。展望未来,全球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AI医疗公司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迈出国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各国最佳做法,完善自身产品和运营能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The Path to Medical Superintelligence”, microsoft.ai, – 微软AI官网,通往医疗超智能之路,微软医疗AI模型MAI-DxO。
“Microsoft claims its AI tool can diagnose complex medical cases four times more accurately than doctors”, fortune.com, – 财富杂志,微软声称其人工智能工具对复杂医疗病例的诊断准确率是医生的四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atistics 2025: Key Insights & Future Trends”, eluminoustechnologies.com, – eLuminous Technologies Pvt Ltd.,列举了2020-2024年全球AI市场数据和各行业AI采用率,其中包含医疗领域的若干统计(例如58%全球医疗AI收入来自美国等)。
“AI in Healthcare Market Size, Share & Industry Analysis, By Platform (Solutions and Services), By Application (Robot-Assisted Surgery, Virtual Nursing Assistant, Administrative Workflow Assistance, Clinical Trials, Diagnostics, and Others), By End-user (Hospitals & Clinics, Pharmaceutical &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and Others), and Regional Forecasts, 2025-2032”, 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 –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医疗保健领域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份额和行业分析,按平台(解决方案和服务)、按应用(机器人辅助手术、虚拟护理助理、行政工作流程协助、临床试验、诊断等)、按最终用户(医院和诊所、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合同研究组织 (CRO) 等)和区域预测,2025 年至 2032 年。
“10 AI healthcare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and beyond”, techtarget.com(Informa TechTarget), – 分析2025年值得关注的十大医疗AI趋势,涵盖生成式AI崛起、行政流程自动化等。
“AI in Healthcare Statistics 2025: Overview of Trends”, docus.ai, – Docus AI健康平台,提供2024–2032年医疗AI市场规模预测及各类用户使用率统计(80%医院采用AI等)。
“How AI can help hospitals strengthen their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reduce clinician burnout”, deloitte.com, – 德勤官网,人工智能如何帮助医院提高财务绩效并减少临床医生的倦怠。
“Health, Latin America, and the Promi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nkglobalhealth.org, – 华盛顿大学Think Global Health,分析拉丁美洲医疗AI的发展潜力,指出各国政府对AI缩小医疗差距的期望以及对中国等国外技术的兴趣。
“AMA Augmented Intelligence Research - Physician sentiments around the use of AI in heath care: motivations,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use cases - Shifts from 2023 to 2024”, ama-assn.org, – 美国医学会增强智能研究 - 医生对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看法:动机、机遇、风险和用例 - 从2023年到2024年的变化。
“Ping An Wins Top Ranking in 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llenge”, biospace.com, – BioSpace,平安荣获全球人工智能挑战赛冠军。
“How AI is shaping these three 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driverless cars to chatbot doctors, rapidly improv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industries at scale”, jpmorgan.com, – 摩根大通官网,人工智能如何塑造中国的这三大行业从无人驾驶汽车到聊天机器人医生,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 (AI) 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改变各行各业。
“A Short Summary of Chinese AI Global Expansion”, huggingface.co, – Hugging Face社区博文,讨论2024年前后中国AI公司出海概况,特别提到本地化(合规、本地品牌)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等成功因素。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 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ec.europa.eu, – 欧盟公共卫生官网,对AI在医疗中的应用以及欧盟AI法规(2024)对医疗AI要求的介绍。
“AI in Healthcare Statistics: Comprehensive List for 2025”, dialoghealth.com, – Dialog Health,医疗健康统计中的人工智能:2025 年综合清单。
“Google partners with Indian medtech firms for AI-based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techcircle.in, – Tech Circle – India,谷歌与印度医疗科技公司合作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Japan Ai In Healthcare Market Size & Outlook, 2023-2030”, grandviewresearch.com, – Grand View Research,日本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及展望(2023-203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Market – By Offering, By Application, By End Use - Global Forecast, 2024 to 2032”, gminsights.com, – Global Market Insights,医疗健康市场中的人工智能——按产品、应用和最终用途划分——全球预测,2024 年至 2032 年。
“South Korea invests in AI health care options”, wedc.org, – 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组织,韩国投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方案。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entral Asia: Applications and Regulation”, timesca.com, – 中亚时报,中亚人工智能:应用与监管。
“This robot has passed a medical licensing exam with flying colours”, weforum.org, (World Economic Forum), – 世界经济论坛,描述科大讯飞“晓医”AI机器人通过中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新闻。
“Health care AI – Focus o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lydeco.com, – Clyde & Co律所,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重点关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AI In Healthcare Stats 2025: Adoption, Accuracy & Market”, demandsage.com, – Demandsage,2025年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统计数据:采用率、准确性和市场。
“China’s AI Healthcare Market (Part II):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Foreign Investors”, china-briefing.com, – 中国简报文章,介绍中国医疗AI市场的增长(2023年1.59亿美元,2030年预计188.8亿美元)及外资参与策略。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Market – Global Industry Analysis and Forecast (2025-2032)”, maximizemarketresearch.com, – Maximize Market Research,市场研究报告摘要,提供医疗AI市场增长预测、各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区域份额等信息,以及对医疗AI趋势和案例的分析。
“As Africa races towards its AI revolution, China is with it each step of the way”, scmp.com, – 南华早报,非洲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革命,中国与非洲并肩前行。
“The number of AI medical devices has spiked in the past decade”, medtechdive.com, – MedTech Dive,报道美国FDA过去十年对AI医疗设备的批准激增(2023年批出221款等),大部分聚焦影像领域。
“Grab moves into healthcare by teaming up with China’s Ping An”, kr-asia.com, – KrASIA,报道东南亚打车平台Grab与平安好医生合资,在东南亚推出AI医疗咨询和健康服务的举措。
“Infervision Receives FDA Clearance for the InferRead Lung CT.AI”, itnonline.com, – Imaging Technology News (ITN),介绍推想医疗InferRead肺部CT AI获得美国FDA许可的消息,提到该产品全球装机量和案例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