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碎碎念 01
作者:微信文章2022 年 11 月 30 日 GPT-3.5 横空出世时,我还不知道它。按理说不应该,本来自己就身处互联网行业,那时候的工作是负责社群内容。虽然不是科技圈,但好歹也会关注一些数码科技内容,可我还是没有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科技圈的重大突破,说明那时候我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很大问题的。后来在 2023 年 2 月中旬,还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一位朋友批量卖 ChatGPT 账号,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找他买了 100 个打算也去卖一下。
然后想办法去登录使用 ChatGPT,了解到这款突破性的人工智能产品,也知道了 OpenAI 这家 AI 公司,那时候就觉得这个产品很酷。编程圈有一句名言: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我改写为:人生苦短,我用 ChatGPT,配图一段跟 GPT 的对话…发到了朋友圈和豆瓣。
能够看得出当时 ChatGPT 的网页还很简单,不像现在有了更多的功能和模型。现在 OpenAI 的产品队伍中有 GPT-4.5-Preview 模型,还有 o3、o3-pro、o4-mini、GPT-4o、GPT-4.1 系列等模型。也多出了很多不同的用户版本,企业版、教育版、团队版等等。订阅也除了 Plus 会员外,还有 Pro 级别的订阅。其他家 Google 有 Gemini,Meta 的 Llama、xAI 的 Grok,Anthropic 家的 Claude,国内也是百花齐放,DeepSeek-V3/R1、豆包 1.6、Kimi k2、Hunyuan -T1 系列、Qwen3 系列、Minimax-01/M1、百度 ERNIE 4.5/X1、智谱 GLM-4 和 Z1 等。大模型的更新迭代迅速,3 - 6 个月一个版本,还有一系列配套如 MCP、Agent、Deep Reseach 等。AI 绘图和 AI 视频模型已经快进到现实和虚拟分不清的程度了。
这个 AI 歌手已经接到广告了,AI 时代的「初音未来」。
现在是 2025 年 7 月 18 日,距离 AGI 时刻更近一大步,我们就差一个 GPT-5 or DeepSeek-R2 了?
恰好凌晨 1 点后,OpenAI 会发布新产品。……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 AI 我有一点点思考和分析,之前是发到小群里,现在整理成文章,当AI成为年轻人的操作系统
1、互联网没有抹平信息差,AI 目前也没有,
但不远的未来,AI 也许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认知差)对齐到一定的高度,
前提是有一定高质量的内容输入,
所以获取高质量信息源(渠道),能够有处理(辨别)这些信息的能力,并做出相应的有效决策,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思考输出(写东西)就更好了。
2、DeepSeek-R1 0528 更新后,它的推理风格变化非常大,并且回答不再堆砌各种大词。
回答也更贴近实际,更关注用户提到的具体问题。
DeepSeek-R1 更新,思考更深,推理更强
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国内科技公司鲜少有现在 AI 时代的生态位(放在全球科技产业来看)
移动互联网时代跑出了个字节跳动(TikTok)
现在是 DeepSeek。
3、今年,AI 产品(应用层)层出不穷,Agent、AI 编程、AI 设计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加上底层大模型的能力进化,以及开源社区的发展,
AI 领域越来越呈现“社区化”,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还是一些项目官方活动,项目方社群,都是如此发展。
让我想到 Web3 项目一样,需要着重维护社区,用户、开发者、VC 等,
我们作为用户,一方面可以 build(比如积极使用这些产品、反馈问题、推荐好的给身边朋友等)甚至加入“社区”,组建线上线下活动,积极参加官方活动、社群,创建第三方文档,案例库等
打造一个产品生态,多方共赢。
4、国内谁是 AI 时代最酷的公司,除了 DeepSeek 外就是字节了。
豆包大模型1.6发布,AI云原生全栈服务升级
有基座模型的能力保障,做应用产品简直是如虎添翼。
啊?豆包居然也开始卷AI编程了?
豆包这种迭代更新速度往往能够在用户心中占据一个绝佳的心智位置,PC 端啥功能都有,生图,生视频,做 ppt,可视化,播客,会议记录,编程等等。
虽然还不足以在商业场景完全应用,但 Demo 也是一个 MVP。
当然性能评测的高低,无法完全界定一款大模型的实力,比如 Claude-Sonnet 3.5/3.7 还有最新的 4.0 系列。
性能评测没有特别顶,但在各种AI产品的API调用上,是 Top 2 级别的。
性能评测分高,一定程度上代表一款大模型的能力下限。
5、一代版本一代神,跟 LOL 一样,每个版本各条路都有T0级别的「生成式 AI」
40秒生成1080P视频,3.6元一条,字节这次又要掀桌子了?藏师傅Seedance 1.0 Pro实测
卷应用豆包大模型真的不虚任何一家 AI 公司,不管是啥场景都能第一时间覆盖。
想起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影子,AI 时代,字节跳动是影子(国内)。
6、人机共创的奇点。
忘记那些苛责 AI 能力的评论,享受跟AI创作的过程。
有品味的创作者,能够利用工具改变世界。
已经能够硅碳不分了。
7、对 Kimi 这个名称和背后公司的名称有莫名的好感。
Kimi K2 发布并开源,擅长代码与 Agentic 任务
AI 四小龙,就差智谱没有发正代迭代大模型了(今年 4 月有更新,但性能还不足以稳进第一梯队)
一年前大家对国产大模型爱搭不理,接下来会跟以前人们对「拼多多」认知变化一样,对国产大模型们直呼「真香」。
从「拼夕夕」到「拼多多」中间隔了多少年的「百亿补贴」。
AI 不用那么久,就是一两代模型的迭代罢了。
目前月之暗面发布的 K2 基座模型是超出社区预期的。
真正的“高手黑箱”不在他人的大脑里,而是你不断迭代的心智体系、作品组合与影响力网络。
对年轻人而言,“何去何从”的答案很明确:不要试图“打败 AI”,而是学会“用 AI 放大自己的优势”。
把 AI 当作“知识助理”“思考工具”“创作伙伴”,专注于培养“AI 无法替代的能力”(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用跨学科思维构建自己的“黑箱”,成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人”。
毕竟,AI 能处理“已知的问题”,但人类能探索“未知的边界”。
这才是高手“黑箱”的终极密码。
喜欢我写的东西就关注我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