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7-18 00:32

“AI大脑”接管权力中心后,职场人还能靠什么赢下新规则?

作者:微信文章
“AI大脑”接管权力中心后,职场人还能靠什么赢下新规则?

当决策不再属于你,如何成为新规则的赢家?


声明:本文场景为基于行业趋势的虚构推演,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当公司的战略决策、资源分配,甚至对你价值的评判标准,都开始围绕一个你并不真正理解的“AI大脑”展开时,你是否已经从公司的“主人翁”,悄悄变成了“局外人”?你的饭碗,究竟还掌握在自己手里吗?



当决策不再属于你,何去何从?

会议室里的“新主角”

周一的战略复盘会,张伟(化名)带着他引以为傲的团队,走进那间熟悉的会议室。他手里拿着的,是整个团队熬了两个月,精心打磨出的Q4产品规划。在过去,这是属于他的高光时刻,他的“产品嗅觉”和“用户洞察”,总能在这里赢得满堂喝彩。

但今天,CEO开场的第一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他头上:“先听听MSL(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同事有什么洞察。”

然后,一个我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年轻人,据说刚毕业不过两年,职位是“AI模型策略师”,走上前来。他打开的PPT上,没有复杂的逻辑图,没有精美的用户画像,只有一串串由大模型根据全域数据生成的用户行为预测。冰冷,但精准。

他的结论,直接对张伟团队一半以上的核心规划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我坐在会议室的角落,看着张伟脸上那副混杂着错愕、不甘与困惑的表情。他那些引以为傲的、写满了过往功勋的“经验”,在那个所谓的“AI最优解”面前,显得如此需要被重新审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总监的窘迫,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规则正在变化。

会议室里仿佛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角,一个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AI权力中心”已经悄然成型。而我们这些曾经自诩为公司大脑和骨干的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可能需要重新找到在这个新中心旁的位置。



权力新章,经验面临重塑。

从“供电局”到“心脏”

很多人,包括半年前的我,都以为Meta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MSL)这种事,不过是科技巨头们又一场军备竞赛的宣传噱头,无非是多了一个烧钱的研发中心。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我们都看轻了这件事的份量。

这根本不是多造了一个“引擎”的问题。如果说过去的公司像一艘大船,CEO是船长,我们这些业务负责人是各司其职的水手、轮机手、瞭望员。那么MSL的成立,相当于在这艘船上直接启用了一个“AI中央大脑”和一套“智能导航系统”。 我们所有人的工作,包括那位名义上的CEO船长,都开始需要向这套我们并不完全理解的系统“寻求洞察”。

这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转变,一个很多人至今都未完全适应的现实:我们已经从过去的“AI赋能业务”,悄然转向了“业务服务AI”。

过去,AI是“供电局”,是我们实现业务目标的工具;而现在,AI成了那颗搏动的“心脏”,我们所有的业务,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必须优先考虑如何为它输送养料,如何让它跳动得更强劲。 市场总监Linda的遭遇就是最直接的例证——她去申请预算,CFO问的不再仅仅是ROI,还有一个新问题:“你的市场活动,能为公司的AI大模型贡献多少高质量、可标注的独家互动数据?”

花钱的部门,一个重要的价值竟然是为那个“AI核心”提供“饲料”。你看,权力中心正在转移,只是过程悄然无声,甚至带着业务创新的面纱。



AI化为心脏,业务为其输血。

谁在“服务”AI,谁在“定义”AI?

权力结构的转移,必然带来职场生态的重塑。 我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正在我身边的人身上上演。

大量的中间层岗位,那些曾经依赖经验和信息差进行“决策”的角色——产品策略、市场分析、运营规划——其职能正在悄然演变。他们的工作核心,不再仅仅是基于经验做出判断,而是更多地协同AI:为AI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验证AI提出的假设,然后,高效地执行AI辅助生成的策略。你以为你还在主导决策,其实你更多是在与一个强大的“AI大脑”协同工作。

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在崛起,我称之为“AI业务翻译官”。这些人,可能不是技术最顶尖的工程师,但他们必须像一个双语同传,既能将业务部门那些模糊的、充满人性色彩的需求,精准“翻译”成AI能听懂的指令(Prompt);又能将AI吐出的那些复杂、冷冰冰的数据和模型,重新“解读”为业务部门能理解、能执行的行动方案。

钱和人的流向,永远是战略最诚实的表达。看看公司的预算和HC(招聘名额)吧,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向MSL这样的AI核心部门。而我们这些传统的业务部门,每一次申请资源,都会被那个无形的声音启发:“这对AI战略有何贡献?”

会议室里的座次变化更是微妙的隐喻。 过去稳坐C位的业务山头们,正不自觉地与来自AI部门的年轻人坐得更近,交流更频繁。那些来自AI部门的同事,他们的发言,不再仅仅是“建议”,而是带着数据光环的、极具分量的“洞察”。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种“经验红利”正在失效的紧迫感,开始在许多资深职场人中蔓延。我们花了十年、二十年积累的行业知识、商业直觉,其价值正在被能够瞬间处理全量数据的AI模型重新评估。

一个清晰的新法则正在浮现:“近智者强”。 这里的“智”,指的就是那个“超级智能”。未来,你的不可替代性,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资历和背景,而更多地取决于你与那个“AI大脑”的协作效率——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认知上的。



经验红利消退,近智者强。

你的三个新角色:驯兽师、提问者,还是连接器?

身处这样的洪流,原地踏步,或是抱怨规则,都无法解决问题。你必须行动。在我看来,摆在每个普通人面前的,有三条清晰的进阶之路。

第一条路,是从“使用者”变为“驾驭者”。 不要只满足于使用公司分发的AI工具。你要主动去理解它、驾驭它。花上几十个小时,去系统地学习Prompt Engineering,去了解API,去尝试用无代码工具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工作流。你的目标,是让你所在领域的AI应用水平,远远甩开其他部门。你要成为你那片草原上,最懂驾驭这头新物种的人。

第二条路,是从“答案提供者”变为“问题定义者”。 你必须从内心深处接受一个事实:在寻找答案这件事上,AI是你前所未有的强大盟友。你未来的核心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提出那个AI无法自己想到的、高质量的、定义了边界的、真正触及本质的“问题”。把你的工作重心,从执行,更多地转向定义问题和评估结果上来。

第三条路,是从“业务孤岛”变为“连接枢纽”。 主动去成为你所在部门的“AI接口人”。去和AI部门的同事喝杯咖啡,了解他们的术语,理解他们的痛点。再把这些技术的进展和可能性,用你的业务语言,“翻译”给你自己的同事听。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翻译官”和“连接器”。在一个分工日益精细的组织里,连接本身就是一种稀缺价值。



人性温度,冰冷代码的最终归宿。

人性的温度,最后的堡垒

“AI权力中心”的崛起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未来职场的竞争,将是一场全新的能力竞赛。

但当我看到这一切,看到技术理性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参与到决策中时,我内心深处却有一丝期待和思考。

一家将“超级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需要将效率与智慧结合。人类的商业文明,那些伟大的企业,不仅仅是建立在数据和逻辑之上的。它们同样建立在那些难以被量化、难以被建模的直觉、同理心、人文关怀和长期主义的“人性温度”之上。

如果新的权力中心里,没有给这些幽微的人性保留一席之地,那么智能越高,企业发展的长期风险反而可能越大。

当公司的“大脑”被代码和数据强化,我们这些血肉之躯的“灵魂”,该如何安放?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价值,如何让技术的冰冷与人性的温暖完美结合。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实现价值跃迁的终极密码,也是成为新一代价值创造者的真正路径。

互动投票:
面对AI带来的职场变革,你认为哪种能力对你未来五年更重要?
精通AI工具,成为技术高手(驾驭者)提升思维深度,成为提问专家(提问者)跨界沟通,成为连接业务与技术的桥梁(连接器)以上都重要,我选择拥抱变化,“全都要”

#职场生存 #人工智能 #AI变革 #个人成长 #未来工作 #权力结构 #科技伦理#深度思考

延伸阅读: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理解智人如何通过构建“想象的共同体”获得权力,这或许能为我们思考如何与“AI”这个新的共同体共存提供启发。《与机器赛跑》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 / 安德鲁·麦卡菲: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进步如何重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注:本文章图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大脑”接管权力中心后,职场人还能靠什么赢下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