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7-27 10:12

AI封杀AI?虚拟乐队爆红后,被“AI音乐格莱美”禁赛

作者:微信文章
最近,音乐与科技圈发生了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件。一支名为The Velvet Sundown的虚构AI乐队,在流媒体平台积累了数十万听众后,却被号称“AI音乐界格莱美”的未来声音奖(Future Sound Awards)高调禁赛。

这支乐队的形象充满了复古的模拟美学,仿佛是从70年代的老照片中走出来的摇滚先锋。



在向媒体发布的一份声明中,The Velvet Sundown被描述为“一个融合了音乐、模拟美学和推想叙事的跨学科艺术项目”。然而,这种充满艺术实验色彩的定义,并未得到未来声音奖主办方的认可。

未来声音奖的运营方——Fanvue世界AI创作者大奖(Fanvue World AI Creator Awards)——对这场“恶作剧”持否定态度,并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

“未来声音奖的设立旨在展示AI工具在音乐中的合乎道德的使用方式,并表彰数百万使用这些工具的创作者。在注意到‘The Velvet Sundown’通过我们的评奖平台进行了注册后,我们已主动采取措施,禁止该乐队参加评选。”




声明继续补充道:

“我们的信念以及该奖项的使命是,推动在音乐中负责任地使用AI,而不是像The Velvet Sundown那样旨在取代艺术家。这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也不符合我们的提交要求。”

这一事件迅速将一个核心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究竟什么才构成对AI的“负责任”使用?这个问题的边界极其模糊。例如,知名制作人Timbaland推出的“人造艺人”TaTa是否有资格参评?所有提名者是否都必须公开用于训练其AI模型的音乐数据来源?

在现阶段,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答案。未来声音奖声称,其设立是为了“表彰世界各地用AI做‘酷事’的创作者”。但显然,“酷”的定义是极具弹性的。当AI不再仅仅是辅助创作的工具,而是开始构建完整的、具有叙事性的虚拟人格时,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其身份?


本土回响:中国AI音乐的探索与争议

The Velvet Sundown引发的争议,在全球范围内回响,也折射出中国国内AI音乐市场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公司和创业者在AI音乐领域同样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技术与应用并行

国内多家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相继推出了AI作曲、AI编曲乃至AI歌声合成的工具。这些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短视频配乐、游戏音乐、广告背景音乐等商业场景,显著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
伦理边界争议

与国际趋势类似,国内关于AI音乐的伦理和版权讨论也愈发激烈。此前,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歌手的嗓音并发布新歌的案例,就在公众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一方面,技术让经典声音得以延续,满足了部分听众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这也触及了对逝者尊重、肖像权、声音版权以及艺术真实性等深刻的伦理议题。
工具与创作者的共生关系

在中国,AI同样被视为一把“双刃剑”。对于许多独立音乐人和制作人而言,AI是降低创作门槛、激发灵感的强大工具。但与此同时,业界也在持续探讨如何界定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以及如何保障人类创作者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不被削弱。
事件本质:技术革新倒逼伦理规则重构

The Velvet Sundown被禁赛,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它是一个标志,象征着整个行业在拥抱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的伦理准则和游戏规则。无论是“未来声音奖”的评判标准,还是中国市场的应用实践,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定义未来的关键时刻。这场关于术、艺术与责任的全球大讨论,才刚刚开始。



RSS周报VOL.170



RSS研习社培养计划


RSS Studios排练业务

RSS Studios 2024年度作品回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封杀AI?虚拟乐队爆红后,被“AI音乐格莱美”禁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