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讯】以色列用AI筛选打击目标:算法博弈与AI军事化进入实战阶段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代号为"狮吼行动"(Operation Rising Lion)的大规模军事打击,该行动被认为是近年来以色列对伊朗最猛烈的一次军事行动,其核心特点在于大规模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筛选打击目标,并结合无人机、间谍渗透、卫星侦察等手段实施精准打击。这场行动不仅重创伊朗核设施与军事指挥体系,更标志着AI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进入新阶段。以下是对该行动的技术、战术及战略层面的深度分析。
一、AI目标筛选系统的核心作用
以色列在此次行动中使用了多套AI辅助决策系统,包括:
"薰衣草"(Lavender)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如通信记录、社交网络、人员关系)自动标记疑似革命卫队高层及核科学家。
"先知"(Project Prophet)预测模型:分析伊朗决策模式,预判其报复行动时间窗口。
实时ISR(情报、监视、侦察)融合系统:整合卫星、无人机、人力情报数据,动态调整打击优先级。
AI筛选目标的关键流程:
1. 数据收集:摩萨德通过间谍网络、卫星侦察(如Ofeq-16光学卫星、TecSAR雷达卫星)、电子监听等手段获取海量数据。
2. AI分类与评估:
- 目标被分为领导层、军事设施、核设施、民用关联目标等类别。
- AI计算威胁等级,并推荐最优打击顺序(如优先斩首革命卫队高层)。
3. 人工复核:以色列军方声称AI仅提供建议,最终决策由人类指挥官完成,但部分目标审核时间仅20秒。
二、AI与多域作战的融合
此次行动展现了AI+无人机+间谍+卫星侦察的协同作战模式:
1.无人机渗透与AI引导打击
- 摩萨德提前3年向伊朗境内秘密运输小型攻击无人机,伪装成民用车辆部署在关键目标附近。
- 行动开始时,这些无人机率先瘫痪伊朗防空雷达与通信节点,为后续空袭创造窗口。
- AI实时调整无人机攻击路径,避免被伊朗防空系统拦截。
2.卫星侦察提供高精度目标数据
- Ofeq-16光电卫星:近地点分辨率达0.3米,可识别车辆型号甚至人员活动。
- TecSAR雷达卫星:穿透云层监测地下设施,如纳坦兹核设施的隐蔽入口。
- AI算法分析卫星图像变化,发现伊朗导弹发射车移动轨迹。
3.间谍网络补充AI盲区
- 摩萨德获取革命卫队高层行踪(如总司令萨拉米的住所坐标)。
- 间谍提供的数据用于校准AI模型,减少误判。
三、打击效果与争议
1.主要战果
-核设施:纳坦兹铀浓缩厂产能下降40%,多个地下核设施入口被毁。
- 军事指挥层: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总参谋长巴盖里等20余名高级将领被击毙。
- 防空体系:伊朗西部防空网络瘫痪,以军F-35战机实现"零损失"。
2.争议与风险
- 误伤平民:AI标记的部分目标存在关联性错误,导致居民区遭袭。
- 国际法挑战:联合国质疑AI军事应用是否符合《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 战略稳定性:AI加速决策可能压缩危机反应时间,增加意外冲突风险。
四、未来影响:AI战争的新时代
- 军事AI竞赛:伊朗已启动"迷雾计划"(Fog Project)干扰以军AI系统。
- 全球监管需求:北约成立"军事AI伦理工作组",但尚无国际条约约束。
- 战争形态变革:AI使小国获得"降维打击"能力,传统军事优势被颠覆。
以色列的"狮吼行动"标志着AI军事化进入实战阶段,其技术整合与作战效能远超传统战争模式。然而,AI的自主决策边界、误伤风险及战略稳定性问题仍需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未来战争可能不再是"人与人"的对抗,而是算法与算法的博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