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拖到最后一晚才签字,关税战输给中国,他心里还是不甘心
作者:微信文章特朗普在8月12日午夜前夕,才在社交媒体上低调签署了中美关税休战延期的行政令,将这场经贸摩擦的“休战期”延长90天至11月10日。这一举动看似低调,实则暴露了美国决策层的深层矛盾。中方早前已宣布暂停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保留10%的关税,为双边对话留出空间。
这份临时协议源于5月的日内瓦会谈和7月的斯德哥尔摩谈判,本应如期推进,但特朗普的拖延让整个进程充满不确定性。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半个月前就提交了报告,却迟迟未获总统确认,直到最后一刻才仓促落笔。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削弱了国际社会对美方承诺的信任,更揭示了白宫在经贸策略上的摇摆不定。
联合声明的发布看似为两国元首可能的10月会晤铺路,实则暗流涌动。特朗普过去半个月的表演堪称“强硬秀”:他点名中国在俄罗斯石油进口问题上的角色,威胁加征更多关税;甚至迫使英特尔华裔CEO辞职,理由是与中企“联系过密”。
这些高调行动试图掩盖一个尴尬事实——特朗普对延长休战心有不甘。表面强硬背后,是经济数据的残酷现实: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仅7.3万人,远低于预期,且五月和六月数据被大幅下调25.8万人。失业率升至4.3%,为三年高点,制造业和零售业岗位持续萎缩。贝森特曾坦言关税延期需特朗普“最终确认”,但拖延半月才签字,暴露了总统在政治姿态与经济需求间的挣扎。
就业下滑与关税政策直接挂钩,这已非猜测而是数据支撑的结论。零售商因进口成本上升被迫提价,消费者需求受压后,企业只能缩减库存和员工规模以确保利润。这种连锁反应正将美国经济推向滞胀边缘——物价上涨伴随生产萎缩,类似英国脱欧的长期负面效应。短期来看,关税收入增加掩盖了问题;但长期风险如定时炸弹。
特朗普指望四件事对冲风险:“大而美”法案刺激、制造业回流、美联储降息和AI技术进步。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这些措施需在关税负面影响全面爆发前生效。于是,他频频施压美联储降息,试图争取时间。然而,经济规律不等人——拖延签字或许保全了政治面子,却加剧了市场焦虑。
拖延战术的经济代价已清晰可见。劳工统计局局长麦肯塔弗因数据“糟糕”被解雇,特朗普甩锅称其为“拜登的人”,但换汤不换药:7月就业疲软反映的是数月前增长乏力。劳动参与率跌至62.3%,长期失业者增加,非贸易领域成唯一亮点。这种结构性失衡与关税政策密不可分——中方保留10%关税的举措,反衬出美方策略的短视。
特朗普虽签了休战令,但过去半月的强硬表演无异于掩耳盗铃。美国消费者正为关税买单,企业则缩减投资,形成恶性循环。若11月前元首会晤未果,新一轮关税大战恐难避免。届时,经济代价将远超特朗普掌控,正如脱欧之于英国——初始风平浪静,终局满盘皆输。
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战略博弈,而非简单贸易战。特朗普的拖延暴露了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两难:既要维持“美国优先”的强硬人设,又无法承受经济反噬。90天休战是喘息期,也是倒计时。
若美方继续以政治姿态凌驾经济理性,滞胀风险将转为现实。数据不会说谎——权威机构如美国劳工部的报告已敲响警钟。中国保持克制,暂停高额关税,为对话创造空间;而美方的犹豫,却可能让共赢机会溜走。这场博弈中,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拖延越久,代价越高。各方当引以为戒,推动务实解决方案,避免全球经济再陷动荡。
来源:1.长安街知事:《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2025-08-12)2.环球网:《中美关税暂停期限是否延长?外交部回应》(2025-08-12)注:来源:相关媒体报道等相关官方渠道,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