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8-13 21:42

【阅游·悦读】一带一路系列·欧洲国家:波黑

作者:微信文章


它曾是三个帝国的交汇地,

罗马的印记、奥斯曼的星月、奥匈的玫瑰,

在这里交织、碰撞、沉淀,

凝练出“一眼望尽千年”的别样气质;

它也曾被称为“巴尔干火药桶”,

是20世纪欧洲最惨烈战场之一。

如今,硝烟散尽的它

蜕变成一颗耀眼的“混血明珠”,

在每一页故事里写满“交融”的注脚。

它仿佛一杯巴尔干特调,

将三族共生文化,

调和成独一无二的“融合味型”,

它就是波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的国家,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18万。它由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和布尔奇科特区组成,主体民族包括波什尼亚克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塞尔维亚族(主要信仰东正教)和克罗地亚族(主要信仰天主教),三族分别占人口的50.1%、30.8%和15.4%。波黑的历史、宗教、政治和民族结构复杂,曾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2年独立后经历了约三年半的内战,最终在1995年《代顿协议》框架下形成“一国两实体一特区”的独特政治体系。

这片土地上,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体,共同塑造出一幅绚丽的社会文化图景。从古老城市的特有建筑,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再到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都深刻体现着多元文化并存的魅力。



本期“阅游·悦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波黑,

穿梭于迷人的街巷,

沉醉于山水之间,寻味于市井烟火,

感受兼容并蓄之美。

城市风光:帝国交汇处的明珠

萨拉热窝·交融之都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其城市面积142平方千米,人口约27万。它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更是巴尔干半岛历史层叠、文化交融的活态象征。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是萨拉热窝的灵魂所在,也是巴尔干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奥斯曼时期历史街区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末,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为巩固在波斯尼亚的统治,在米里雅茨河北岸建立了贸易与行政中心,命名为“巴什察尔希亚”(意为“主市场”)。数百年间,作为重要的区域贸易枢纽,这里汇聚了来自奥斯曼帝国、中东及欧洲的商人,形成了以奥斯曼-伊斯兰风格为主、融合巴尔干本土元素的独特社区。





老城的街道狭窄蜿蜒,两侧的商铺里,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精美的陶瓷、华丽的刺绣,无不诉说着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的店主们在此共同经营,交织的方言与琳琅的商品,为老城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拉丁桥也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桥长约28米,宽约7米,以当地石材砌筑,风格简洁古朴,保留了奥斯曼建筑的典型特征。它静卧于米利亚茨卡河上,看似平淡无奇,却因1914年的一声枪响,永远铭刻在世界史册。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女公爵访问萨拉热窝(时值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六周年,引发当地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强烈愤慨)。当车队行至拉丁桥头,19岁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冲出人群,连开两枪,斐迪南夫妇当场殒命。这起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也让这座石桥从此声名远扬。如今,伫立桥畔的纪念碑,无声地标记着那个改变世界的瞬间,吸引着全球访客在此驻足,沉思历史的回响。

巴尼亚卢卡·塞族首府

巴尼亚卢卡,作为塞族共和国的首府,位于波黑的西北部,其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



城市的中心地标是巴尼亚卢卡城堡。这座雄踞高处的要塞,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智慧。城堡占地约1.5公顷,依地势构筑成不规则多边形,由坚固的防御工事、塔楼、城墙及内部建筑组成,兼具军事防御与行政中心的双重功能。



如今,巴尼亚卢卡城堡内设的博物馆珍藏了大量文物与艺术品,从古代兵器到精美手工艺品,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每逢节假日,城堡常化身为文化庆典的舞台,当地居民身着各色传统服饰,在此欢聚,共庆节日,展现着生活的多彩。



巴尼亚卢卡另一处重要的文化印记是圣三一教堂。这座始建于1863年、历时十年方成的东正教圣殿,是塞尔维亚-拜占庭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完美融合了东正教传统与巴尔干本土元素。教堂外观庄重典雅,内部空间开阔,高大的穹顶之下,墙面布满了描绘《圣经》场景与圣徒生平的鲜艳圣像画,延续着拜占庭艺术的庄严神韵。祭坛位于东端,以精雕细琢的木制圣像屏风与信众区隔。虽主要为塞尔维亚族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但其建筑艺术的魅力与宁静肃穆的氛围,也吸引着不同背景的人们前来瞻仰与沉思。

莫斯塔尔·多元世界

莫斯塔尔,坐落于波黑南部的内雷特瓦河畔,面积约96平方千米,人口约11万,是黑塞哥维那地区的核心城市,更以象征“交融”精神的莫斯塔尔古桥闻名于世。



莫斯塔尔古桥,始建于1566年,由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下令修建,堪称巴尔干伊斯兰建筑的巅峰之作。桥身全长28米,凌空跨越河面达20米,线条简洁流畅,造型优雅大气。数百年来,它静静伫立,历经风雨沧桑,是莫斯塔尔乃至波黑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



在1993年的波黑战争中,莫斯塔尔古桥不幸被炸毁,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人们为这座珍贵历史建筑的消逝而痛心疾首。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莫斯塔尔古桥于2004年浴火重生。它的重建,不仅恢复了昔日的壮美身姿,更升华为波黑人民坚韧精神的象征,以及不同文化、种族、宗教间和解与共存的希望灯塔。



登上古桥,莫斯塔尔老城风光尽收眼底。桥两岸,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奥斯曼风格古老民居鳞次栉比。狭窄的街巷间,特色小店林立,售卖着当地手工艺品、传统服饰与诱人美食。每年夏季,勇敢的年轻人从高高的桥面纵身跃入清凉的内雷特瓦河,展示着无畏的勇气与蓬勃的朝气,常引来游客们的阵阵惊叹与欢呼。古桥与老城,共同谱写着莫斯塔尔多元共融的永恒乐章。

从萨拉热窝融汇的市井烟火,

到巴尼亚卢卡厚重的城堡教堂,

再到莫斯塔尔重生的古桥,

波黑的城市可谓缤纷多彩!

而波黑的自然之美,

是比城市建筑更古老的纽带,

这里,山不认族,水不辩语,

将山川湖海轻轻拥入同一片天地。

自然之美:山河馈赠的净土

苏捷斯卡国家公园:

原始森林的神秘王国



苏捷斯卡国家公园,位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北100余公里处,是波黑最大的国家公园,占地面积达175平方公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这里拥有波黑最高的山峰——马格里奇山。马格里奇山是迪纳里克山脉在波黑的延伸,海拔2386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峰,山顶区域较为平缓,周围岩壁陡峭,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针叶林为主。



公园里的佩鲁奇卡森林,是欧洲仅存的两处原始森林之一,自1952年起被划为“严格自然保护区”。森林中以欧洲云杉和欧洲冷杉为主,部分树龄超过2000年,高度普遍超过50米,其中最高纪录的云杉高达63米,直径可达2米以上。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形成一道道茂密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这里还是巴尔干半岛的“野生动物庇护所”,栖息着多种濒危或特有物种,比如:巴尔干岩羚羊、欧亚猞猁、棕熊、狼、金雕、巴尔干蝾螈、欧洲树蛙、蓝蝶等。它们在这片广袤的森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生态画卷。



除了自然风光,苏捷斯卡国家公园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公园内矗立着二战时期波黑战胜德军的纪念碑,它见证了波黑人民为了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奋勇前行。

亚霍里纳山:冰雪世界的欢乐天堂

亚霍里纳山位于波黑东南部,海拔1913米,是萨拉热窝地区第二高山。山体呈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区形成的陡峭滑雪坡道最大垂直落差达1200英尺(约366米),伴有壮观断崖景观。1984年冬季奥运会期间,亚霍里纳山承办了高山滑雪项目的全部赛事。现存滑雪赛道旁保留着冬奥会标识系统,部分赛道仍可见冬奥时期的旗门底座遗迹。山腰地带遗留前南斯拉夫时期的军事设施,与冬奥会主题雕塑形成特殊的历史景观复合体。



如今,每到冬季(12月至次年3月),亚霍里纳山便幻化成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滑雪道蜿蜒穿梭于山林之间,两旁积雪皑皑,高耸的云杉与冷杉林立。无论是专业滑雪者的风驰电掣,还是初学者的悠然滑行,人们仿佛置身童话之境,沉醉于运动激情与梦幻景致之中。

除了三族共享的壮美自然,

波黑的人文里也藏着最朴素的共生哲学。

无论是盛大的传统节日 ,

或是日常的烟火气息里,

都可以见到各族融合的和谐景象。

这些美妙的碰撞与融合,

进一步增加了各族人民的感情。

烟火人间:节庆与风味的交响

传统节日

在波黑,不同信仰的节日庆典成为观察“兼容并蓄”的生动窗口。



开斋节是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最盛大的宗教节日之一。清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清真寺参加庄严的礼拜。仪式结束后,亲友互访、传递祝福、共享美食成为主旋律。邻里间,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朋友也常致以节日问候,甚至参与部分庆祝活动。城市街道洋溢着欢快气氛,烤羊肉、馕饼等传统美食的香气弥漫,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



对于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而言,圣诞节与复活节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文化意义。圣诞前夜,教堂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信众齐聚祈祷。节日期间,家庭团聚享用丰盛晚餐,烤火鸡、葡萄酒等特色菜肴必不可少。波什尼亚克族邻居们也常受邀参与圣诞树装饰等家庭活动,分享温馨时刻。复活节时,绘制彩蛋和彩蛋游戏是重要习俗,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也成为增进不同民族间情谊的契机。

美味菜肴

波黑的餐桌,是三族文化相互融合最直接的体现。



波什尼亚克族菜肴以烤肉和炖菜见长。切瓦皮是国民级美食,将调味的牛羊肉糜制成香肠状,炭火炙烤至焦香四溢,佐以生洋葱片和松软面包,风味浓郁。豆炖菜则是温暖的家常味道,多种豆类与肉类慢炖出醇厚汤汁,营养丰富,饱腹暖心。



塞尔维亚族则精于烤肉与酥皮面点。烤猪排堪称经典,猪排经秘制酱料腌制,烤得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肉香扑鼻。他们的布雷克饼(Burek)更是声名远扬——薄如蝉翼的酥皮包裹着喷香的肉馅或奶酪馅,烤制后层层分明,香气诱人。



克罗地亚族的美食受地中海风情浸润,海鲜尤为出色。炸鱼薯条在沿海地区广受欢迎:新鲜海鱼裹上轻薄面糊炸至金黄酥脆,搭配现炸薯条和清爽柠檬汁,是简单纯粹的美味。此外,克罗地亚族的特色葡萄酒,为餐桌增添了优雅的佐餐之选,与不同族裔的佳肴都能相得益彰。



阅读推荐



简介:本书内容包括波黑概况、波黑政治、波黑经济、波黑外交、波黑与中国的关系、波黑国防与安全、波黑人文,重在介绍波黑近年来各领域的新发展和政经热点,力求为希望深入了解波黑的人士提供有用和有趣的参考信息。

更多精彩阅读推荐,

请关注“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公众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游·悦读】一带一路系列·欧洲国家: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