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4 | 宋春城:轮状病毒反饲在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应用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8月14-1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将在中国郑州盛大举行。本次峰会由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及行业领袖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全球顶尖的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
大会聚焦生猪健康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与会专家们将围绕PRRS净化、非洲猪瘟防控、人工智能在猪场的应用及精准繁殖技术等关键议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共同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为将这份宝贵的行业智慧传递给更多同仁,冠牧精准诊断团队特将大会的精华内容梳理提炼。我们将通过“冠牧精准诊断”公众号,陆续与您分享本次大会的学习笔记,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携手进步。敬请持续关注!
会议笔记(一)
报告人:曲东帅,丹俄国际
报告主题: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会议笔记(二)
报告人:Heiko Nathues教授,苏黎世兽医学院
报告主题: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会议笔记(三)
报告人:于林洋,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会议笔记(四)
报告人:宋春城,环山集团
报告主题:返饲操作在新生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
2025年8月14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上,来自环山集团健康管理部的宋春城老师,以“返饲操作在新生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一次应对猪场轮状病毒腹泻爆发的成功实践。
本次报告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准的返饲操作,有效控制由G9型轮状病毒株引发的、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新生仔-猪严重腹泻问题。
宋春城,环山集团种猪业务部健康管理经理。201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18年作为实习兽医在温氏集团江苏养猪公司接受卡美养猪理念,参与猪场生物安全、疾病防控及生产管理培训。2021年加入环山集团,先后负责2.4万头正压空气过滤猪场项目冬季引种供种场生物安全管控及1.2万头正压空滤猪场夏季引种供种场生物安全管控。2021年至2025年先后负责正/负压空滤猪场猪群健康及生物安全工作。2025年调任环山集团种猪业务部,担任健康管理经理,负责猪群健康及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案例背景:一个“阴性”猪场的腹泻风暴
本次案例发生在一个存栏2500头母猪的猪场。该场在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胸膜炎、猪肺炎支原体及伪狂犬野毒等方面,一直维持抗原抗体阴性状态,显示出其拥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水平和优秀的基础健康管理背景。猪场的免疫程序包括对妊娠母猪产前3周进行细菌三联苗免疫,以及对0胎后备母猪产前6周增加一次免疫。
讲者宋春城老师补充道,尽管猪场在过往也偶尔检测出轮状病毒,并伴有仔猪腹泻,但从未引发过如此大规模的死亡。情况自2024年9月起急转直下,腹泻仔猪数量逐渐增多。至2025年4月,腹泻导致的仔猪死亡数已占到猪场总死亡数的14.5%,而以往行之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也宣告失效。
临床表现:快速传播与低胎母猪高易感性
猪场观察到的临床表现极具特点。新生仔猪通常在出生后12-24小时内迅速出现腹泻症状。一旦发病,腹泻会在2-3天内扩散至整间分娩舍,感染率极高。图片显示,单元栋舍内的感染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且新增病例(红色标注)仍在不断出现,传播势头迅猛。
具体的临床症状包括仔猪拉黄色或水样稀粪,部分仔猪伴有呕吐凝乳块现象。病猪普遍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并很快脱水死亡。部分侥幸存活的仔猪也因体形消瘦、采食不佳和嗜睡,最终易被母猪压死,或因断奶时体重不达标而被淘汰处理。
现场统计数据揭示了另一个重要规律:1胎母猪所产的仔猪,其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高胎次母猪的后代。例如,在5间、6间和7间分娩舍的统计中,1胎母猪对应仔猪的腹泻窝数占比分别达到了80.0%、72.4%和70.0%,远超其他胎次。讲者解释,虽然这与GDB母猪场高胎龄母猪占比较低的结构有关,但低胎龄母猪后代的高发病率依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临床特征。
综合诊断:锁定G9型轮状病毒,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彰
为了精准定位病原,猪场对出现腹泻的仔猪采集了肛拭子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送检的多种腹泻相关病毒中(包括PEDV、TGEV、PDCoV),仅有猪轮状病毒(PoRV)呈阳性,且所有送检样本均为阳性。
为进一步明确毒株特性,团队对PoRV阳性样品进行了基因测序。测序结果证实,该场流行的毒株为G9型PoRV毒株,与G9型毒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
在整个腹泻爆发期间,猪场尝试使用庆大霉素(40W单位,2ml灌服)和恩诺沙星(10%, 0.025ml/kg)对腹泻仔猪进行个体治疗,但与以往的经验相比,本次治疗效果极差,尤其是在低胎龄母猪的仔猪上,效果更不理想。
基于临床表现、病原检测及测序结果,团队推断本次仔猪腹泻的大规模爆发与G9型轮状病毒的流行密切相关。讲者严谨地指出,由于未进行细菌培养和肠道组织病理学切片,无法完全排除细菌继发感染的可能,因此结论是“可能与轮状病毒爆发有关”。
研究目的与方法:系统化的返饲操作流程
面对当前困局,团队决定借鉴在防控猪流行性腹泻(PED)方面已有的成熟经验,尝试通过返饲操作来控制此次由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核心目的有二:一是控制新生仔猪腹泻,降低死亡率;二是评估不同返饲次数对临床腹泻的预防效果。
整个返饲操作被拆解成一个系统化的流程,涵盖了猪只选择、病料收集、返饲操作和效果评估四大模块。具体而言,“猪只选择”环节聚焦于挑选有典型腹泻、呕吐症状且无饲养价值的仔猪;“病料收集”除了收集肠道外,还需进行ASFV、PRRSV、PEDV、RV等关键病原的排查;“返饲操作”采用喷鼻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则通过统计母猪异常情况、仔猪腹泻窝数和死亡数来完成。
为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团队制定了周密的风险管控措施。这包括:在独立房间内进行病料制作以防病原扩散;每次取样均对仔猪进行病原检测,并在返饲液中添加青链霉素以控制细菌及毒素风险;严格执行小单元化操作,规范人员和物资流动;对返饲后母猪的健康状况(如采食量、腹泻)进行严密监控;并制定了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
实际操作中,团队选择在产房当天因腹泻死亡或濒死的无饲养价值仔猪作为病料来源。收集其肠道,并经过严格的病原检测(确保PEDV、PRRSV等阴性)后,用于制作返饲液。
返饲操作的核心流程是:将2副仔猪肠道与20升水混合,用绞肉机研磨后制成返饲液。这些返饲液被用于对120头妊娠母猪或后备母猪进行返饲。返饲对象主要是产前6周和产前3周的妊娠母猪,以及部分未到配种日龄的后备母猪。返饲方式为喷鼻,以避免夏季高温导致料槽投喂的返饲料快速变质滋生细菌,从而引发母猪流产或死亡等严重问题。
结果与分析:返饲显著提升病毒CT值并降低腹泻率
返饲操作的效果是显著的。首先,从仔猪肛拭子中PoRV的检测结果来看,返饲后新生仔猪的病毒CT值整体明显升高。CT值越高,代表样本中的病毒载量越低。图表显示,未经返饲的对照组(返饲0次)仔猪,其CT值普遍低于15。经过1次返饲后,CT值变化不大。但当母猪接受2次和3次返饲后,其产下的仔猪肛拭子CT值绝大部分都提升至25以上,甚至部分样本转为阴性(图中坐标轴顶部整齐排列的点),这说明针对母猪的返饲操作有效抑制了PoRV在新生仔猪体内的扩增和排毒。
其次,在临床生产数据上,返饲操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数据显示,未进行返饲的16批次母猪,其后代腹泻窝数比例高达41.1%,批次死淘率为11.39%。在对17批次的母猪进行1次返饲后,腹泻窝数降至15.18%,死淘率也降至9.32%。效果最显著的是接受2次返饲的母猪批次(18、19、20批),腹泻窝数锐减至0.89%,甚至为0,批次死淘率也大幅降低。虽然3次返饲(21批)也未出现腹泻,但死淘率略有反弹。
综合数据对比,讲者得出结论:返饲两次(分别在产前6周和产前3周)即可对仔猪腹泻起到非常理想的预防效果。
总结与讨论:两次返饲是控制轮状病毒腹泻的关键
宋春城老师最后总结了本次实践的三个核心结论:
1.返饲操作的有效性:当猪场面临仔猪腹泻大爆发且无法快速确定主要原因时,如果轮状病毒检测CT值较低,返饲操作可以成为控制腹泻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返饲后仔猪腹泻情况明显降低,死淘数也随之下降。
2.降低病毒排毒量:返饲前后仔猪肛拭子轮状病毒CT值的显著变化,证明了返饲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腹泻仔猪的轮状病毒排毒量。
3.两次返饲是理想方案:仅在产前3周进行1次返饲,无法确保对新生仔猪腹泻的完全控制。然而,在产前6周与产前3周分别进行两次返饲,则可以对产后仔猪腹泻产生理想的预防效果。
冠牧学习心得
返饲前的病原学诊断至关重要:在决定采取返饲措施前,必须对腹泻样本进行全面的病原学检测。本案例中,团队首先排除了PEDV、PRRSV等高风险病原,并锁定了轮状病毒为主要目标,这是确保返饲生物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猪场兽医在面临复杂腹泻问题时,应优先进行精准的实验室诊断,避免盲目返饲引入更复杂的病原。
返饲操作的风险管控是成功的关键:该案例详细展示了一套贯穿病料采集、制作、返饲到后期监控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方案。特别是采用独立的制作空间、在返饲液中添加抗生素、选择喷鼻而非料槽投喂等细节,极大地降低了细菌污染和毒素产生的风险。管理者应认识到,返饲操作虽有效,但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极高,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SOP。
两次免疫刺激是建立有效母源抗体的理想模式:数据显示,一次返饲效果有限,而两次返饲(产前6周和3周)效果最佳。这符合免疫学原理,即初次免疫激发应答,二次免疫加强并产生高水平抗体。对于猪场管理者而言,在制定通过返饲进行免疫的方案时,应优先考虑两次免疫程序,以确保母猪能产生足够稳定和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为仔猪提供充分的被动免疫保护。
低胎龄母猪是腹泻防控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本案例中,统计发现1胎母猪后代的腹泻率远高于高胎次。这意味着后备母猪和低胎龄母猪的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完全成熟,或对场内流行毒株的免疫背景较弱。因此,在实施返饲或疫苗免疫计划时,应特别加强对这类母猪群体的免疫驯化,确保其获得同等的免疫保护力。
知识的终点,是行动的开始
作为一场融合全球顶尖智慧的行业盛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向大会主办方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牧原食品、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等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他们强强联合,为行业同仁搭建了如此高规格、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得以交融碰撞。
大会为猪只健康管理指明了创新的方向,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宝贵的行业智慧,转化为猪场内触手可及的精准诊断工具与解决方案。为了能持续获取未来行业盛会的前沿资讯,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国际生猪产业大会”公众号。
同时,也请持续锁定“冠牧精准诊断”,让我们作为您身边的“兽医检测专家”,共同推动这些先进理念在一线落地生根,为中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往期文章推荐
1、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一)葛猛副教授: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评价与防控
2、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二)黄嘉璐博士:猪蓝耳病的病因、传播与系统化防控策略
3、蚊子为什么更爱咬感染动物?清华大学程功教授揭示蚊子传播病毒的底层逻辑
4、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一)闫之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
5、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二)姜平:猪蓝耳病(PRRS)防控与净化的最新思考与研究进展
6、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三)李向东:我国类NADC34蓝耳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研究新进展
7、南农猪业会议笔记(四)曹永长: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新动态与防控策略再思考
8、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五)冯志新:猪支原体肺炎净化与评估策略
9、警惕!新型猪轮状病毒可攻击肺脏,在无母源抗体保护的新生仔猪中致死率达100%
10、“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 | 曲东帅: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12、“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2 | 海科·纳图斯: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13、“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3 | 于林洋: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研修班报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