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巡礼 | “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融通世界,服务开放强省
作者:微信文章2020年3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服务开放强省,学校设立“一带一路”学院,与国际学院、华侨学院合署。
学院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浙江省中青年法学家1人,校“西溪学者”1人。92.3%以上的教师为博士或在读博士,76.9%以上的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学院负责涉外法治和来华留学两类人才培养工作。聚焦服务新型国际关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获首批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单位;聚焦落实学校“在地国际化”战略,致力于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浙江感情和浙外气质的来华留学人才,获首批省级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
2020年11月30日,时任副省长王文序(左一)、
时任校党委书记宣勇(右一)为“一带一路”学院揭幕。
一、党建引领,立德树人
学院遵循“融通世界”的办院理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着力打造“四度四能”党建特色品牌,构建“党建强基、院建促质”的良性互动格局。通过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头雁引领”作用,激发支部创新活力,为中外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思想引领工作筑牢组织根基、注入红色动能。
学院深耕课程思政与国情教育沃土,培育出《国际法》《刑法》《中国概况》《探美浙江》等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专业厚度的优质示范课,推动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中,聚焦国情教育通识培养的《中国文化理解》课程,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线下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为推动留学生国情教育从“课堂”走向“实景”,学院常态化组织留学生赴浙江临安、淳安等地开展国情教育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乡村振兴成果、零距离感受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引导留学生成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二、人才培养,两翼并举
(一)锚定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标杆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聚焦学校建设“浙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在省内率先成立“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自创办以来,实验班已连续五年面向全校共选拔156名学生,凝练形成“四重一体”为核心的特色培养体系。
一是重培养目标。聚焦涉外法治领域“复合型、应用型、学术型”三类人才,明确培养定位:既培育能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也塑造可胜任涉外律师实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储备能深耕国内外法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二是重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核心目标,构建三大课程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深度融合:通过“理论课+实践课+研学课”三维课程设置,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体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持续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成效。三是重选拔培养。严把“入口关”与“培养关”,实施“书面初选—体验式面试—专家综合评审”三关选拔机制,并辅以阶段性淘汰制度,确保生源质量。推行“三导师制”, 由学术导师夯实理论基础,实务导师锤炼专业技能,成长导师护航全面发展,形成“全周期、立体化”培养闭环。 近年来,邀请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前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全国优秀律师、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崔海燕等专家来校授课,让学生直触行业前沿。四是重保障体系。学院成立了中国“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创新团队,打造《“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学术品牌,连续四年举办“一带一路”涉外法治论坛与自由贸易港建设法治论坛,举办近40期“一带一路”涉外法治沙龙,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授课交流,构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团队、社会服务”一体化支撑体系,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转化供给。
学校首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学员合影
黄惠康大使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同学授课
(二)深耕在地国际化:培育兼具中国情怀与
国际视野的留学生群体
紧扣学校“在地国际化”战略部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浙江感情、浙外气质的留学生。一是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将第一课堂汉语语言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汉语角”学习有机联动,形成“课上所学、课后所练、语伴互助”的学习模式,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理解深化的同步推进。近年来,留学生HSK考试成绩逐年提升。二是打造多元跨文化对话交流品牌。连续四年开展近50期“和山面对面”系列跨文化对话交流活动,让中外青年在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文化认同。三是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国情教育与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与“民营经济高地”的地域优势,连续三年组织近30期“探美浙江”国情教育实践课程,组织留学生走进阿里巴巴、吉利汽车、双枪公司、西子电梯公司等浙江知名企业,解码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因;探访梦想小镇、临安昌化、余杭径山等产业园区与乡村,感知浙江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参与智慧交通展、竹笛文化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触摸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一系列的体验,让留学生从认知浙江到认同浙江,建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立体认知。四是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学院连续多年承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线上、线下汉语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上千名汉语国际爱好者,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全球范围推广和影响力提升。2023年承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亚运村“汉语桥”国际中文教育体验区,为来自亚洲4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官员、运动员和媒体人员提供全面、丰富、多彩的“汉语桥”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推广服务,不仅赢得亚组委与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可,更让“汉语桥”成为向亚洲乃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浙江声音的重要窗口。
俄罗斯留学生戴安娜(左二)获得第六届留学生节留学生好声音全国四强
三、特色办学,成效彰显
截至2025年5月,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创新实验班结业的学生中,考研考公率分别为58%和48%,学生被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专业录取。俄罗斯留学生戴安娜、清欢获得第六届中华经典写讲大赛“诵读经典”经典朗诵大赛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
经过多年涉外法治专业领域的积淀和积累,学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校于2025年4月顺利获批新型法学类本科专业“国际经贸规则”,助力学校新文科建设与国家短缺紧缺或急需人才培养。2022年入选省级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实验班成为教育部新文科项目“三四制”改革的重要支撑。
浙外入选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论坛与
第七届自由贸易港建设法治论坛
举办浙江省侨界智库联盟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浙江省第二届华侨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持续拓展合作边界,构建起多维度、高层次的协同育人平台。2022年,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并先后与浙江省司法厅、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外办、中国贸促会浙江省委员会、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杭州)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签订21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共建基地,让人才培养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学院还深耕本土资源,先后与华立集团、双枪集团、脉链集团、西子电梯、余杭紫金村等5个知名企业和特色乡村建立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将企业创新经验、乡村振兴成果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
推荐阅读
国家级奖项+1🤗🤗🤗
全球仅1.63%!浙外学子拿下“MCM/ICM”国际竞赛荣誉,这两年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个盛夏,他们把青春“种在”……
来源:“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教务处
编辑:姚祥燕 徐望
终审:张佩丽 陈新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