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拯救了全球治理?
作者:微信文章编者按:8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在《经济日报》刊发文章《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表示,面对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外部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极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发展勾勒了新愿景、开辟了新空间。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26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本文8月22日刊发在《经济日报》
过去12年,笔者调研走访过数十个“一带一路”国家,亲历诸多“一带一路”项目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过程,比如,肯尼亚独立以来第一条现代铁路蒙内铁路,为东非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老铁路将老挝从“陆锁国”升级为“陆联国”;一度沉寂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正在跃升为地中海耀眼的新航运枢纽……
无数国家当地民众的夸赞,数以百万计的正面新闻报道,都在证明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与伟大。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蔓延,各种冲突和动荡层出不穷,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个别国家频繁退出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失序、失灵的现象。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极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不仅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及新领域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而且以其独特的实践逻辑与治理效能,为全球发展勾勒新愿景、开辟新空间,甚至说共建“一带一路”拯救了全球治理,也不为过。
第一,从“硬联通”的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通过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打破全球经济治理的结构性障碍与关键性瓶颈。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打通了亚欧大陆的大动脉,成为保障亚欧各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生命通道”,有力对冲了贸易壁垒下的全球治理失灵。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缅甸皎漂港等重要港口的建设,正在重塑世界海运格局,显著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与全球贸易网络的韧性。雅万高铁、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中老铁路等跨区域骨干通道建设,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杠杆。
共建“一带一路”以设施联通为先行突破口,精准聚焦全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以“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智慧,有效降低区域间商品交易、流通成本,释放被地理隔绝束缚的发展潜能,为弥合全球发展鸿沟、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治理奠定了坚实物理基础。
第二,从“软联通”的角度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了规则供给,优化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等机制、标准与理念,致力于打造更加公正、高效、适配多元需求的全球治理规则。
不仅推动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规划协调、标准互认、理念创新,而且增强了共建国家在全球博弈复杂挑战中的适应性与承受力,各行为体对全球治理规则和互动方式的塑造能力也大为增强。
中欧班列促进了共建国家在通关、检疫等环节的规则协调与程序简化。诸多重大基建项目的建成破除了双边、多边运输协定以及轨距标准等障碍,为跨国规则兼容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主导或参与制定的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广绿色治理规则。我国主建的全球100多个产业园区,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利益交汇和共同参与中的利益分享,引导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东道国本地利益,形成新的合作优势。
第三,从“心联通”的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发展范式,引发对发展本质的重新定义与路径探索,赋能各国国内治理,为解决全球治理的深层次矛盾提供新视角新方法。
越来越多“小而美”民生工程注重满足更接地气的民生普惠需求,提升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万村通”项目为非洲上万个偏远村庄接入卫星电视,为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开拓视野提供了平台;我国菌草技术已推广至107个国家,帮助农民快速投入菌菇、畜牧等具备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与30个国家合作共建34个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品牌,在上百个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合作,致力于培育本土人才、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亚投行、丝路基金为数百个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互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符合其发展阶段和需求的融资选项,丰富了全球发展融资的治理工具箱。
共建“一带一路”对提升和完善全球治理的贡献有目共睹,不仅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激活区域经济合作潜力,而且创新规则协调与标准互认机制,推动发展理念的革新。
还要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例如,部分“硬联通”项目需对地缘政治和债务风险进行更精细化管控,诸多“软联通”的规则协调与标准互认仍需进一步拓展等。
尽管如此,面对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外部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是一条条穿越大陆的铁路、一个个焕发生机的港口,更蕴含着关于如何实现更有效、更包容、更可持续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
推荐阅读
▼
贾晋京:美国《天才法案》生效,RWA背后有五重博弈
2025-08-21
拉美学者:在这项议题上,没有国家能够置身事外
2025-08-21
美俄乌密集会谈:谁赢了?
2025-08-20
丁刚:从两张照片看俄乌冲突为何没有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2025-08-20
为何海外顶级人才来华工作不多?“十五五”制度型开放是关键
2025-08-19
乌拉圭学者:中国与拉美架起了合作之桥
2025-08-19
欢迎
加入人大重阳社群
为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让大家有更好的交流体验,人大重阳建立了“企业”“学术”两大社群,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人大重阳工作人员的微信(rdcy2013sph)备注姓名、单位、职务及想加入的群聊,审核通过后工作人员会将您拉入群内。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赞”+“转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