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百大应用榜单大洗牌:巨头暗战、中国杀疯,透露5个关键信号!
作者:微信文章今天跟大家聊聊AI应用市场的一些新观察。
前两年,感觉整个行业都处在一种“AI震撼”的兴奋期,新应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惊叹“这也能做”。
但现在,我感觉风向变了,我们正从那种尝鲜的阶段,慢慢过渡到一个更看重“这东西好不好用、我为什么要用它”的务实阶段。
最近,a16z那份追踪了两三年的生成式AI百大应用榜单更新了第五版,里面的数据变化,正好印证了我的这个感觉。
这份榜单不再像以前那样新人辈出、榜单大换血,而是呈现出一种趋于稳定的态势。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AI应用的“圈地自嗨”阶段结束了,真正的市场考验和用户筛选已经开始。
下面,我想结合这份榜单,聊聊我看到的几个正在发生的、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化。
01.
巨头的战争:从“模型之争”转向“生态之战”
过去我们聊AI,话题中心总是围绕着模型:谁家的模型参数更多、能力更强。
但现在,战场的重心明显在转移。
ChatGPT在网页端依然是绝对的王者,这毋庸置疑,它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太强大了。
但这次榜单里,Google的表现非常值得深思。
单看数据,Google Gemini在网页端的流量只有ChatGPT的12%左右。
但把视线移到移动端,它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了ChatGPT的近一半。
这个差异背后,其实是战略的差异。
ChatGPT的成功,是产品力的单点突破;而Google的反击,则是一场典型的“生态战”。
尤其是在安卓这个Google的“主场”,Gemini的渗透力要强得多。
这是Google在调动整个安卓系统的分发能力、账号体系和用户习惯在跟OpenAI竞争。
这是一个更长线的打法,短期内可能无法撼动ChatGPT的王座,但长期来看,这种植根于生态的能力不容小觑。
更有意思的是,Google上榜的不止Gemini。还有面向开发者的AI Studio、以及我个人非常喜欢用的知识管理工具NotebookLM。
这说明Google的思路,可能不是要做一个“万能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要构建一个由不同AI工具组成的产品矩阵。
NotebookLM解决的是深度阅读和信息整理的需求,AI Studio服务的是开发者生态,Gemini则面向更广泛的日常问答。
这种做法更像是微软的Office套件,每一个工具解决一个垂直场景的问题,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产力平台。
这和OpenAI那种“一个入口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两种不同的哲学。
哪条路最终能走得更远,现在还不好说,但这无疑让未来的竞争更有看头了。
02.
格局分化:有人高歌猛进,有人增长见顶
除了Google和OpenAI的神仙打架,其他几家的浮沉也很有代表性。
马斯克的Grok,在移动端的崛起速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它的策略很清晰,就是深度绑定X(推特)的社交生态和实时信息流。
Grok能拿到最新的网络动态,还能用一种更“马斯克式”的、不那么严肃的口吻跟用户交流,这让它在众多AI助手中显得很有个性。
这其实给了一个启示:通用大模型助手的差异化,可能不在于模型本身有多强,而在于它独特的“人设”和信息渠道。
相比之下,Meta AI就显得有些挣扎。
它坐拥Facebook、Instagram的海量用户,却没能转化成AI产品的优势,甚至因为隐私问题引发了用户的警惕。
这表明,在大模型时代,流量优势并不是万能的,用户对于AI产品的信任成本非常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产品的增长曲线开始放平,甚至下滑。
比如曾经的热门选手DeepSeek,流量从高点回落了不少。
这可能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当市面上有几款足够好用的头部AI助手时,他们并没有太多动力去尝试和切换新的同类产品。
市场的窗口期正在关闭,留给新入局的通用AI助手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反倒是像Perplexity这样,专注于“AI搜索”这个细分赛道的选手,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
与其做一个大而全的“万年老二”,不如在一个用户刚需的垂直领域里做到极致,更容易杀出重围。
03.
中国力量的两条路径:“出海”与“内循环”
这次的榜单里,中国公司的存在感非常强,而且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内循环”。
以阿里的夸克、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为代表。它们精准地抓住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特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用户无法直接使用顶尖的海外AI服务,这给本土厂商留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它们在中文语境的理解、内容生态的结合以及产品运营的“接地气”程度上,都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二条路径,也是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出海”。
榜单显示,移动端Top 50的应用中,有将近一半(22个)是由中国团队开发的。尤其是在图片处理、视频剪辑这些工具类应用上,几乎形成了“集团军”优势。美图系和字节系的产品,在全球市场都拥有庞大的用户量。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应用层创新”上的深厚积累。可能在底层大模型研发上,我们和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
但在如何将技术包装成一个用户爱用、好用的产品,如何做好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上,中国团队有着世界级的经验和能力。
中国团队往往不是从“我有一个很牛的技术”出发,而是从“我发现了一个用户的痛点”出发。
比如,如何让照片更好看、如何让视频剪辑更简单。
这种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AI时代依然非常奏效。
这或许也预示着,未来全球的AI应用市场,会是底层模型技术和上层产品体验共同驱动的格局。
04.
新的创造范式:“Vibe Coding”的兴起
在观察这些已有的应用之外,一个更让我兴奋的新趋势正在浮现,报告里称之为“Vibe Coding”。
这个词翻译过来大概是“凭感觉编程”或“氛围感编程”,我觉得非常传神。
这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以Replit、Lovable这些新上榜的公司为代表的AI应用生成平台。它们的目标用户,可能不是传统的、需要写严谨代码的专业程序员,而是那些有创意、有想法,但技术背景不强的普通人。
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或应用——“我想要一个能帮我总结会议纪要并提取待办事项的网页工具”,或者“帮我做一个能根据口味推荐食谱的小程序”。然后,AI就会帮你把这个“vibe”或者说“想法”,直接变成一个可以运行的、真实的应用。
这其实是生成式AI能力的一次跃迁。
我们已经习惯了AI生成文字、图片、音频,而“Vibe Coding”的目标,是生成功能和逻辑。
它正在把“软件开发”这件事,从一项专业技能,变成一种大众化的创造能力。
这个趋势的意义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创新的门槛。
未来,一个市场运营人员、一个老师、一个设计师,都可能在几分钟内为自己“开发”一个趁手的小工具,去解决工作流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这种由需求驱动的、即时性的、海量的微小应用创新,可能会催生出一个我们前所未见的新生态。
05.
“幸存者”的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聊完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新趋势,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穿越周期,五次榜单都在列的14个“全明星”产品。它们就像是这个动荡行业里的“压舱石”,它们的共同点,或许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AI应用真正的护城河。
这些产品,比如ChatGPT、Character.AI、Midjourney、Photoroom、Quillbot等,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只是一个“AI功能”的简单展示,而是一个解决了特定场景下核心问题的“完整产品”。
要么,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可替代的创造性体验,比如Midjourney的图像生成,Suno的音乐创作。要么,它在一个高频的生产力场景中,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比如Photoroom的商品图处理,Quillbot的学术写作润色。要么,它构建了强大的社区或生态,用户不仅在消费内容,也在创造内容和关系,比如Character.AI的用户社区,Hugging Face的开发者社区。
另一个关键点是,这14家公司里,绝大多数都不是自己从头训练基础大模型的。它们更多的是基于API或开源模型,进行精细的调优和深度的产品化。
这表明:在AI时代,价值链正在向上层应用转移。拥有强大的基础模型是入场券,但不再是成功的唯一保证。
真正的护城河,在于你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在于你打造出的独特产品体验、在于你围绕产品建立的社区和品牌。这对于广大的开发者和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06.
竞争真的很激烈!
AI应用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喧嚣到务实的洗牌。
新鲜感褪去后,用户会用脚投票,留下那些真正能融入他们生活和工作流的产品。
巨头们的竞争也已进入深水区,生态和战略的博弈将比单纯的模型参数更重要。
我想,这才是AI技术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不知道你对这个趋势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什么样的AI应用,才能在你的手机里“幸存”下来?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原文报告链接:https://a16z.com/100-gen-ai-apps-5/
>撰文:何先森Kevin
>专注于AIGC艺术美学、AI技术、AI商业观察与个人成长分享。
>感谢你的阅读,如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期待你的三连~~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