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梅| 从马尼拉大帆船到“一带一路”:超越中拉范围的文化交流(二)
作者:微信文章续
02
拉丁美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
Summary and ReviewLatin America: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01
拉美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 《愿景与行动》)的介绍,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 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 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仅从《愿景与行动》的文字表述来看,拉丁美洲并未被直接囊括进这份重要文件的讨论范围内。然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以重点港口为节点的运输大通道,其辐射范围并不仅局限于欧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如其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样,成为“一带一路” 共建不可或缺的参与方。
(丝绸之路概览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英文网)
02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演变
回顾历史,传统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指的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中华海洋文化的繁荣、发达、扩展地带,奠基于史前上古夷越土著的‘亚洲地中海’海洋文化圈,繁荣于汉唐宋元以来汉人传承的‘环中国海’向外沟通的‘四洋’航路网路”。通俗些说,“海上丝绸之路”泛指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古代(1840年前)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由法国汉学家沙畹于1913年首次提出。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其著作《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正式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名称,后来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因其承载的商货改变了航路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海上丝绸之路”也常常被人们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等。其中,关于“白银之路”的说法便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上的重要时空片断,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至拉丁美洲的延伸。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和他翻译的《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路)
03
马尼拉大帆船作为理解当代中拉“一带一路”共建的重要历史参考
The Manila Galleon: Informing Contemporary China-Latin America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01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运作与历程
来自美洲的白银经帆船贸易被运至亚洲,用于物品交换———人们用银元购买亚洲商品。 同时, 以中国丝绸和陶瓷为代表的亚洲货物再由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运至墨西哥, 并自墨西哥再转运至拉美其他各国。 从1565年贸易航线开通, 1573年第一艘装载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即马尼拉帆船贸易正式开始), 再到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到达菲律宾为止 (受墨西哥革命影响而停止), “总共有108艘大帆船航行在马尼拉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线上”。
(马尼拉大帆船)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墨西哥亚拉桥梁的历史启示
“在拉美国家中,最早、最有效地开拓与亚太地区经济联系的是墨西哥。”墨西哥作为跨太平洋航线运行的美洲目的地,通过马尼拉帆船贸易与菲律宾和中国进行商品交换,是最早与亚洲发生接触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国物品运至墨西哥后不久又陆续传至其他拉美国家如秘鲁、巴西等。从这一角度说,以墨西哥为例来分析拉丁美洲与中国的交流关系,较为妥当。除去地理上纵向延伸———由墨西哥拓展至拉美其他地区,马尼拉帆船商贸还沿着“塞维利亚(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中国闽粤口岸”航线到达了欧洲,因而被研究者称为全球化形成的历史雏形。有鉴于此,回顾以菲律宾为中转点、连接墨西哥与中国的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理解当代“一带一路”倡导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未完待续
(马尼拉帆船航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END
1
本文发表在《中国与拉美》第三辑,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本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中国与拉美》已刊载文章,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欢迎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SWUST_CLACS_CL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