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再强也啃不动《周易》的核心
作者:微信文章提起《周易》(又称《易经》),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下意识说一句“厉害”。可若追问 “到底厉害在哪”,大多人却答不上来 —— 是能算卦预测?还是藏着什么深刻哲理?
其实《周易》的“厉害”,从不是单一维度的。现代对它的研究,大体分两个方向:一是哲学层面,深挖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等义理,探寻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二是术数层面,也就是大众熟知的“算卦”,通过卦象推演与现实的关联。但真正让《周易》超越其他经典、成为 “群经之首” 的,远不止这两点。
《周易》的底层:不只是“算”,更是 “象数理” 的融合
很多人以为《周易》的核心是“算得准”,其实不然。
即便落到“术数” 的 “算”,其本质也是一套数学推演逻辑—— 就像现代科学建立在数学框架上一样,《周易》的卦象推演,也离不开 “五行生克” 这类基础 “公式”。但光有 “数”(数学逻辑)还不够,它更核心的是 “象” 与 “理”:
l“理” 是哲学层面的规律,是对世界运行的抽象总结;
l“数” 是可量化的推演工具,是连接规律与现实的桥梁;
l而“象”,才是《周易》最神秘、也最无可替代的部分。
“象” 是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密码
最早画八卦的伏羲,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八个符号,为世界 “打比方”—— 这就是 “象” 的起源。
比如“震卦”,表面代表 “雷”,可延伸的含义却无穷尽:
论声音,它是“巨响”;
论行为,它是“雷厉风行”;
论状态,它是“突然的变动”。
这些延伸的解读,靠数学逻辑推不出来,只能靠人类的想象力。就像梵高的画:画的是星空,有人看到浪漫,有人看到孤独,有人看到生命的躁动—— 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情绪、经历不同,对 “象” 的感知也不同。
《周易》解卦也是如此。无论是摇卦签还是掷铜钱,最终看的都是“卦象的含义”(相义)。哪怕两个解卦者都懂 “五行生克” 的底层逻辑,得出的答案也可能天差地别:
不是“水平高低” 的问题,而是 “想象力与认知” 的差异;
路边摆摊的人,可能因见识有限,解读偏于表面;
悟性深的人,能结合人情事理,让解读更贴近现实,也就显得“准确率更高”。
说到底,解卦不是“套公式”,而是 “用公式做基础,用想象力填细节”—— 这一步,从来离不开人的主观感知。
AI 能取代 “算卦” 吗?缺了想象力,再强的算力也没用
前阵子总有人说:“AI 算力这么强,早晚能替代算卦先生。” 现在随便找个 AI,输入卦象数据,它都能快速给出一套 “八九不离十” 的解读。
但我始终觉得:AI 永远取代不了《周易》的 “人解”,更取代不了人类的核心价值。
原因很简单:《周易》的这套系统,从根源上就依赖“人通过数学逻辑推导相义” 的想象力 —— 而 AI 没有想象力。它能学会 “五行生克” 的公式,能记住所有卦象的基础含义,却无法像人一样:
从“震卦” 联想到一个人 “雷厉风行” 的性格;
从“坎卦”(代表水)联想到一段 “波折却绵长” 的关系;
结合求卦人的处境,给出贴合他人生的建议。
AI 的解读永远是 “标准化答案”,而《周易》的价值,恰恰在 “非标准化的想象力延伸” 里。
从《周易》看人类:想象力,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其实从《周易》的“象”,就能看懂一个更本质的问题:AI 会不会取代人类工作?
答案是“绝不会”—— 因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逻辑推演” 或 “重复劳动”,而是 “想象力”。
人之所以能发明创造,能从“雷” 想到 “行动力”,能从八卦符号构建出一套哲学体系,靠的就是想象力。它不是冷冰冰的算力,而是融合了情绪、认知、经历的 “创造力源泉”—— 这才是 “人之所以为人” 的关键,也是《周易》能超越所有经典的原因。
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周易》为何是“群经之首”?
不是因为它能算卦,也不是因为它的哲理有多深奥,而是它同时承载了“可量化的理与数”,和 “不可复制的象与想象力”。这种 “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是其他任何经典都没有的特质 —— 哪怕 AI 再强,也啃不动这份藏在符号背后的 “人类密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