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聚焦AI赋能,携手集备提效——2025 年“AI+智慧教育”地理组线上五校联合备课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9月28日,为破解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学中的共性难题——如抽象概念转化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效率低、实操练习与生活场景脱节等问题,本次集体备课由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海南华侨中学长彤学校、海口市第七中学、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四校联合开展线上联合备课,围绕真实情境及运用AI技术,为地理课堂注入新的动力。
会议开始,先由符子帅老师详细介绍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的核心内容,承接第一课时“地形基本概念与类型”,聚焦“地形的地图表达”’这一地理工具技能模块,同时也是后续章节开展的基础。
其中,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节课的核心要求包括:
方法掌握: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建立图示与真实地形的对应关系。
技能达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基本地形部位,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素养落地:通过读图、析图、实践操作,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空间思维,为区域地理学习奠定地形图阅读基础。
明确核心要求后,进一步分点阐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需要在本节课,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归纳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描述其等高线形态特征,还需要掌握“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的方法,能估算图上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知识实用性,本节课运用太行山抗日战争历史事件作为情境导入,引出不同山体部位在军事中的用途,再正式进入主题,并运用AI技术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和交互实践体验,达成感性认知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融合。课堂中可借助 AI三维地形建模软件,展示一座虚拟山体,设置每隔一定海拔(如100米)生成等高线的动画。学生观察等高线从“水平截面'到“投影到平面”的过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点的连线,以及等高距、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关系。学生在AI 交互平台,自主调整虚拟山体的海拔、坡度观察等高线形态变化。如拉高山体高度,看等高线数值变化;改变山坡陡缓,对比等高线疏密差异,总结规律。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融入历史事件背景,不仅丰富课堂内容维度,还能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解读历史,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提升综合素养。学生能直观感知地理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而非单纯记忆理论,形成“地理服务于生活、影响历史进程”的认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随后,长彤学校的郑菲老师对符子帅老师所提及的核心要求和AI技术方面表示赞同,分享了另一种情境的设计思路,并围绕学生学情、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等高线综合应用方面进行相应探讨。
从教材内容看,学会看地形图是地理上册第三章的世界陆地和海洋的深化内容,承接了第一课时地形概念、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等高线基础解读。郑菲老师提出,聚焦等高线地形图的深度应用,比如说在识别山谷,山脊、鞍部,陡崖,这些在教材体系当中承担了从基础地图的解读到复杂地形的识别的双重进阶角色。它不仅是对前序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是后面学习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河流分布等等这一些内容的关键空间的支撑。
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如高山、平原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形的专业概念、分类标准以及地形特征的准确描述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海拔、相对高度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从认知能力上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其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习特点方面,学生喜欢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欲较强,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从实际应用当中,对本节课的设计侧重于通过 “拳头模拟山体部位”“等高线图判读实操”“荒岛求生选址” 等活动,提升从地图提取信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将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如水库选址、露营地选择、公路修建、逃生路线规划等,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最后结合情境,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树立 “地理有用” 的学科认知。
最后在两位老师讲述完教学思路后,各位教师积极参与讨论,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大家还就授课教师如何利用AI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展开了深入探讨。海口市第七中学李海菊老师和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的沈老师达成共识,AI技术应用于课堂,最终对知识和情境的呈现也须服务于课堂,而在这方面具体的应用需要不断开发。
此次跨校交流为各校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师跳出自身教学惯性,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接触更广泛的教学理念,为后续教学创新积累经验,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编辑 | 王媛、张腾尹
图片 | 陈韵、王媛
校对 | 张佳蕾、梁韵聆
审核 | 陈韵、吴运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