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与降息周期双引擎:恒生科技指数为何强势上涨?
作者:微信文章来到四季度首个交易日,港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果然迎来“开门红”!市场买盘火热,科技股、黄金股表现强劲,芯片股“狂欢”。
今天迎来了四季度国内第一个交易日。港股高开高走。恒生指数收涨1.61%,报收于28287.1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3.36%,报收于6682.86点;恒生国企指数收涨1.77%。
先简单说一下今年的港股市场
人工智能的巨浪撞上美联储降息的流动性红利,铸就了港股科技板块今年以来的耀眼表现。
“动物精神又回来了”,PGIM Jennison Associates的新兴市场股票投资组合经理Albert Kwok如此评价当前的市场情绪。
今年2月DeepSeek的出现成为一个“关键时刻”,改变了一切。
随后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AI产品也获得市场认可,推动了恒生科技指数的大幅攀升。
在AI叙事与流动性改善的双重推动下,恒生科技指数今年已飙升41.52%,涨幅远超同期的纳斯达克指数(15.46%)。
在这里讲解一下我对港股上涨的逻辑的看法
第一个肯定是: AI革命:叙事重构与估值逻辑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着科技行业的投资逻辑,也成为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以来,中国科技公司在AI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阿里巴巴正式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覆盖了数据的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等各个方面。
在杭州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推出了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Qwen3-Max。
美银全球研究的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Winnie Wu指出:“关于中国AI的整个叙事已经完全改变了”,她强调,“感觉中国正在AI算力这个非常重要的瓶颈上取得突破。”
AI大模型的进步不仅优化了性能,还降低了训练与推理成本,加速了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市场投资逻辑从关注算力基础设施迅速向AI应用端扩散,“AI+”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其次就是 : 流动性改善:美联储降息与资金流入
美联储降息预期为港股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成为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的重要助推力。
光大证券国际证券策略师伍礼贤分析认为,**美联储降息**一方面降低了资金流入股市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外资回流亚太市场。
他特别指出,此次降息对科技股及房地产等对利率敏感的重资产行业构成直接利好。
历史数据也支持这一判断。首创证券的研报指出,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恒生科技指数通常表现出更大的弹性。
从历史表现来看,前期恒生科技跌幅更小,10天之后,指数往往开启上涨趋势,同样是恒生科技涨幅更大。
资金流向方面,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截至2025年9月26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累计流入**超1万亿元**。
同时,外资也出现回流迹象。Lombard Odier亚洲全权委托投资组合管理主管Jack Siu表示:“外国投资者正在回来,重建对中国的敞口”。
再者就是: 政策支持:精准滴灌科技企业
政策支持为AI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科技企业创造了有利环境。
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 行动,强调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这一顶层设计迅速在地方得到响应。截至2025年9月,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等迅速落实并发布相关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9月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
在资金上,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为企业使用算力服务提供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补贴券”政策已在全国多地密集落地并呈现品类多元、精准滴灌的特征。
“算力券”成为普及度最高的补贴工具,成都、青岛等十余城陆续推出,覆盖企业算力租赁、模型训练等需求。
第四个看法就是: 估值修复:恒生科技的潜在上行空间
与历史高点相比,恒生科技指数仍具备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这为后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截至2025年9月26日,恒生科技指数PE(TTM)为23.7倍,较2021年估值高点70.7倍仍有较大距离。
从历史分位数看,恒生科技指数PE所处的历史分位数仅为36%,低于A股上证指数(68%)、沪深300(64%),也低于创业板指(45%)和科创50(100%)。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通过定量测算指出,若低估科技龙头股估值修复至成分股估值分位数均值的位置,未来或能推动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约15%左右。
若恒生科技估值修复至自身历史均值,抬升空间或超30%。
从A股对比视角出发,对标同具备科技属性的A股双创指数来看,未来恒生科技若修复至A股双创指数估值分位的均值处(约42倍左右),涨幅空间约为80%。
最后一个就是: 结构转变:从“红利牛”到“AI牛”
市场行情的主导逻辑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偏好稳定现金流与分红的“红利牛”逻辑,向由科技创新引领的“AI牛”逻辑转变。
这种转变在个股表现上尤为明显。截至2025年9月,恒生科技指数的30只成分股中,有29只出现上涨,占比超96%。
成分股平均涨幅高达60.16%,涨跌幅中位数也有56.19%。其中,翻倍股数量已多达7只,占比近1/4。
这7只翻倍股分别为华虹半导体(192.15%)、地平线机器人(185%)、中芯国际(141.35%)、京东健康(141.10%)、阿里巴巴(114.71%)、腾讯音乐(106.55%)和金蝶国际(100.94%)。
市场最初呈现“鸡犬升天”式的普涨,只要公司与AI、机器人概念沾边,股价就可能上涨,但近期行情已出现分化,有业绩支撑的大盘科技股开始领涨。
随着各地纷纷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市场也在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内卷”和过剩问题。
但眼下,投资者似乎更关注眼前的机遇。安本的中国股票投资组合经理Bush Chu感叹道:“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正在看到AI彻底改变人们工作以及与机器乃至社会互动的方式。”
站在四季度的起点,市场依然充满期待。有分析认为,在多重利好因素共振催化下,低估港股仍有望继续创年内新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