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该如何把握机会
作者:微信文章AI时代大洗牌: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革命,我们正站在一场残酷替代战的十字路口
当OpenAI的Sora 2生成的虚拟场景足以以假乱真,当ChatGPT开始接入电商链路成为超级入口,当电影《Her》里的可穿戴AI设备即将走出屏幕,我们突然意识到:一场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猛烈的产业风暴,已经在AI的助推下悄然成型。
这场革命不再是“多一个手机入口”的增量游戏,而是“你死我活”的替代战争。移动互联网时代,哪怕是错失风口的百度,也能靠着增量市场安稳度日;但在AI时代,没有企业能靠“躺平”躲过洗牌——要么成为颠覆者,要么沦为被替代的背景板。
一、移动互联网的“增量神话”:每个玩家都能分一杯羹
回溯2010年前后,苹果手机点燃的移动互联网火种,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场“硬件驱动”的狂欢。从笨重的电脑到掌心的手机,这场硬件变革带来了三个改变世界的功能:可移动、能定位、会拍摄。
可移动与定位功能先一步落地,直接催生了微信与支付宝的“支付大战”。微信跳出QQ的社交框架,把“随时随地联系”做到极致,还顺手搭起了微信支付的生态;支付宝则死死咬住线下场景,让手机变成“移动钱包”。彼时的竞争虽激烈,却带着“增量市场”的温柔——因为手机新增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无论是巨头还是新玩家,都能在这片蓝海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后来的微博大战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玩家扎堆入场,靠着“随时随地发文字”的逻辑火极一时,即便后来式微,也只是被时代浪潮推着退场,而非被直接颠覆。直到4G升级、摄像头成本下降、手机内存扩容,拍摄功能迎来爆发,快手、抖音等视频应用才接过接力棒,抖音16年成立即爆红,快手脱胎于新浪微博的GIF功能也快速崛起,将移动互联网的增量红利吃到极致。
那时的互联网江湖,是“人人有饭吃”的盛世。微信、抖音成了最大赢家,美团、滴滴靠着新场景分走一杯羹,就连淘宝、京东这些“老玩家”,也借着手机端的增量实现二次增长。百度虽错失移动风口,但靠着搜索基本盘,营收也未出现断崖式下跌——毕竟增量市场足够大,容得下每个参与者的生存空间。
二、AI时代的“替代逻辑”:OpenAI的三板斧与中国企业的破局难题
与移动互联网的“增量温柔”不同,AI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替代残酷”。当用户的时间被手机、电脑占满,新的AI产品想要崛起,只能从现有产品手里“抢时间”——这是一场零和博弈。
而这场博弈的领跑者,正是OpenAI。它正靠着三板斧,构建起一个足以颠覆行业的闭环生态:
第一板斧是ChatGPT的“超级入口”野心。从知识搜索到写代码、生成图片视频,再到接入Shopify试水电商,ChatGPT不再是简单的聊天工具,而是朝着“一站式解决所有需求”的超级系统进化。未来它若开放广告流量,或许能直接分流搜索引擎与电商平台的用户。
第二板斧是Sora 2的“视频替代”风暴。物理性精准、音画同步流畅、成本持续降低,Sora 2一旦免费普及,人们花在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的时间,大概率会被这个能“按需生成视频”的工具抢走。就像当年视频替代文字一样,AI生成视频或许会成为新的娱乐主流。
第三板斧是“Her式硬件”的闭环布局。OpenAI计划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不用屏幕却能语音交互、推理思考、理解音视频,它会像一个“私人AI助手”,实时收集用户数据,反哺ChatGPT与Sora 2。当硬件与软件形成闭环,用户的粘性将被牢牢锁住,这简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iPhone与iOS生态的翻版。
反观中国市场,却呈现出“春秋五霸”的混战格局,难现OpenAI的“秦国式”霸权。初创公司里,Deepseek忙着和国内硬件企业打磨产品,暂时无力打造全链路生态;大厂虽有华为、英伟达的硬件支持,多模态模型实力不俗,但想打通软件与硬件的闭环,难度堪比登天。
小米、华为、OPPO、vivo这些硬件巨头,或许会主导“Her式硬件”的研发,但它们缺乏互联网流量入口,只能选择开放互联,将豆包、Deepseek等模型APP接入硬件;字节、快手、B站则在类Sora产品上紧追不舍,B站的“花生AI”已露苗头,却大概率只是过渡性产品——毕竟AI的终极娱乐形态,可能是《头号玩家》里那种融合图片、游戏、视频的3D元宇宙,只是这一天的到来,还需等待算力、网络与硬件的三重突破。
三、AI时代的投资密码:从类Sora到电商物流,这三个赛道藏着未来
在这场AI洗牌战中,哪些赛道值得重点关注?答案藏在技术演进与用户需求的交汇处。
第一个赛道是“类Sora产品的过渡机遇”。虽然类Sora可能只是通往3D时代的跳板,但在当下,它仍是视频领域的破局关键。字节、快手作为短视频巨头,必然不会掉队;B站背靠视频生态,推出类Sora产品是必然选择,其“花生AI”的后续发展,值得每一个投资者紧盯。
第二个赛道是“电商物流的降本革命”。即时零售的痛点从来不是“不够快”,而是“不够便宜”。当无人机配送、配送机器人的成本降到临界点,“买东西和传统电商一样便宜,却能即时送达”的场景将成为现实,届时传统电商模式大概率会被颠覆。谁能先把物流成本压下来,谁就能在电商的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第三个赛道是“Agent的体验之争”。AI时代的电商,不再是“APP之争”,而是“Agent之争”。当用户习惯用AI助手购物,谁的Agent能提供更精准的推荐、更流畅的体验,谁就能抢占流量高地。同时,电商企业与硬件厂商的合纵连横也至关重要——毕竟自己做硬件难成气候,学会借硬件的“船”出海,才是明智之举。
从移动互联网的增量狂欢,到AI时代的替代博弈,行业的逻辑变了,但不变的是“谁能解决用户痛点,谁就能掌握未来”。OpenAI的闭环生态、中国企业的开放互联、各个赛道的激烈角逐,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AI时代的战争已经打响,而真正的巨头,或许才刚刚站在舞台的入口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