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杀疯了!传媒人别光看热闹,这3个陷阱必须避开
作者:微信文章当 AI 短剧击穿行业底线,狂欢还是危机?
“30 人团队 3 个月的心血,被 1 个人用 AI3 天复刻。” 某传统影视公司制片人林辰的抱怨,道出了 2025 年传媒圈的集体焦虑。
一边是狂热的数据:昆仑万维开源模型让 AI 短剧制作门槛骤降,井英科技《After Divorce: 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登顶海外短剧畅销榜,热力值突破 500 万;可灵 AI 用户半年内从 2200 万飙升至 4500 万,AI 短剧相关话题抖音播放量超 50 亿。
《Five Brothers》宣传剧照
另一边是冰冷的现实:中泰证券《2025 中国短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头部 AI 短剧的观众留存率比真人短剧低 40%,32% 的 AI 生成剧本涉及版权侵权,已有 12 家平台因此被罚。
当资本半年加注 30 亿,当 “50 元做 3 集月入 50 万” 的神话流传,我们必须追问:AI 究竟是传媒行业的生产力革命,还是创意绞杀器?
一、生产端革命:从“制片厂” 到 “单人作坊” 的权力转移
来源:即梦AI
AI 正在重构短剧的创作逻辑。井英科技创始人朱江在接受专访时透露,其爆款 AI 短剧《Five Brothers》采用 “边更边调” 模式:导演先出 3 集内容上线自研的 Reel.AI 平台,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最终 12 人团队两周完成全季制作。这与传统短剧 “编剧 - 拍摄 - 后期” 3 个月的周期形成刺眼对比。
腾讯云智慧传媒行业总经理舒文琦在 2025 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指出,AI 推理成本的显著下降,让 “一人工作室” 成为可能。生产端正在发生三重变革:
1.成本重构:井英科技数据显示,其 AI 短剧成本不到传统真人短剧的 20%,某团队制作 5 分钟 AI 短剧成本可控制在 100 元内;
2.流程再造:央视总台与腾讯云共建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已实现脚本撰写、镜头设计、素材复用全流程自动化;
3.权力下沉:昆仑万维开源模型降低技术门槛,创作者无需专业设备即可生成影视级镜头,井英科技更通过自研工具建立“AI 演员库” 解决一致性难题。
朱江的提醒更值得警惕:“《Five Brothers》的成功,源于‘离婚逆袭’的用户洞察,而非AI生成本身。AI能做的是‘超现实表达’,与真人短剧是并行互补关系。”技术降低的是执行门槛,而非创意门槛。二、市场端陷阱:降本狂欢下的价值迷失
来源:即梦AI
AI 短剧的流量泡沫正在破裂。DataEye 研究院《2025 年 H1 微短剧行业数据报告》揭示两大残酷真相:
陷阱 1:降本≠盈利,同质化吞噬商业价值
某 MCN 机构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采用 AI 批量生产短剧后,单部成本下降 80%,但因剧情高度雷同(均为 “战神归来”“总裁追妻” 模板),广告报价从每集 5 万元跌至 2 万元,跌幅达 60%。这与报告中 “2025 年上半年日均 220 部新剧上线,用户付费意愿持续下降” 的结论高度吻合。
腾讯研究院袁晓辉指出:“AI 原生时代的核心是价值共建,而非效率堆砌。” 单纯依赖技术生成的内容,终将被算法推荐机制抛弃。
陷阱 2:技术依赖症消解内容本质
今年 Q2,某 AI 短剧因 “雨天场景突然变晴天”“主角项链时有时无” 的穿帮镜头登上热搜,差评率高达 37%。这印证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范晓轩的判断:“AI 可参与镜头调度,但剧情逻辑与细节把控仍需人工核心介入。” 井英科技虽通过多模态技术优化一致性,但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依赖问题仍未解决。
更严峻的是合规风险。《2025 微短剧行业生态构建报告》显示,AI 生成内容中 32% 涉及未授权 IP,仅 Q2 就有 12 家平台因版权纠纷被处罚,这为盲目跟风者敲响警钟。
三、从业者突围:在 AI 时代守住 “不可替代区”
来源:即梦AI
“央视名嘴转型失败” 的案例并非个例,其根源在于 “能力错配”—— 体制内的专业技能难以适配市场需求。AI 时代,这种错配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结合腾讯云“智慧传媒产学研项目” 的人才培养标准,传媒从业者的 “安全区” 与 “危险区” 界限清晰:
某头部短剧团队的实践值得借鉴:编剧用 AI 生成 10 版剧情大纲,再结合 31-40 岁核心用户(占短剧受众 40%)的偏好进行优化,最终作品留存率比纯 AI 生成内容高 62%。这恰是腾讯云闫鹏提出的 “从效率革命到价值重构” 的核心要义。
四、行业终局:不变的内核与必变的能力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预测,2027 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AI 技术的渗透率将从目前的 15% 提升至 40%。面对确定性的趋势,传媒行业需把握 “不变” 与 “变” 的平衡:
不变的核心:内容价值永远是护城河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斩获美国电影艺术奖金奖,并非因 AI 生成的特效,而是其 “传统文化 + 科幻” 的创新叙事击中了全球观众的文化共鸣点。正如舒文琦所言:“AI 能生成镜头,但生成不了击中人心的情绪共振。” 这与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 “情感表达为核心” 的创作理念高度一致。
必变的能力:构建 “人机协同” 思维
快手的 “自研 AI 模型 + 创作者扶持” 策略颇具示范意义:平台提供可灵 AI 工具降低门槛,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创作者的创意能力,实现 “技术赋能而非替代”。对个体而言,这种协同思维意味着:用 AI 处理重复性工作,将精力聚焦于创意、策略与合规把控。
互动福利:与赋琛传媒共探 AI 时代生存法则
AI 浪潮下,没有旁观者。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所在的团队在用 AI 做内容吗?遇到了哪些难题?”
2025 年的传媒战场
淘汰的不是不拥抱技术的人
而是只会依赖技术的人
赋琛传媒与你一起
在变革中守住核心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