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需要什么能力?
作者:微信文章田昊公众号的第172篇文章
一、什么类型人,AI暂时追不上?
严复说过,东学以博雅为主,西学以创新为高。 从博雅角度来看,钱钟书不如陈寅恪,陈寅恪不如王国维。”
钱钟书是博雅型的,陈寅恪是考证型的,王国维是创见型的。这里说的创见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创见”要比“创新”还要高一个维度。创见是突破现有认知框架,具备原创性和深度的独特见解,所以这个词,包含了创新的“新”,也包含了研究的“深”。
现在AI来了,这个分层会变得更加明显。
博雅型的知识工作,基本上被AI全面碾压了。你想了解任何话题,AI都能给你一个比钱钟书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的介绍。而且还免费。
考证型的知识工作,AI也在快速追赶。AI的深度研究模式能从海量信息中找关联,能发现人类容易忽略的细节,能进行跨领域分析。
只有创见型的知识工作,AI暂时还追不上。王国维那种开创性的理论建构,那种突破性的思维跳跃,那种基于深厚积淀的直觉洞察,这些还是人类的专长。
二、如何借助AI写作?
AI写作虽然效率高,但最关键决定说什么、怎么说、哪些要强调、哪些要删掉,完全是人在控制。
1.用AI整理素材,通过多轮对话获取信息;
2.用语音自己说一遍,接着转成书面稿,也就是用AI工具把录音整理成文字;
3.手动大改,把AI生成的搞进行删减,加入自己的思考;
4.AI审稿,检查错别字和逻辑问题。
三、AI时代知识工作者需要的三种新能力:
1.调研力: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多快找到需要的信息。
2.泛化力: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
3.调用力:整合各种AI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AI能提供99%标准答案的时代,那1%的独特洞见变得极其珍贵。
什么是独特洞见?就是那些基于个人经验、价值判断、情感体验的深度思考。
比如读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作者产生思想碰撞,捕捉发现一本好书时的“啊哈时刻”。这些体验,是AI完全无法替代的。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加微信(tianhaoweixingzh)私聊交流沟通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欢迎关注、一起学A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