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球治理谈崩——美国:拒绝!
作者:微信文章“美国在联合国否定全球AI治理,以Palantir为杠杆强化军民应用,主权包装固化霸权优势。”
▲ Palantir执行长Alex Karp:美国沙文主义者
原文标题:美国反对联合国AI治理 暴露幕后的美国霸权思想
作者简介
曾浩年,《亚洲周刊》新金融编辑,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学士,博士论文著作《黑格尔逻辑学的现实概念与唯心论原则》;曾任香港「哲学01」策划人、香港武术频道「武备志」策划人。
在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明确反对建立全球AI治理框架,这一立场不仅反映了其对国家主权的坚持,更暴露了背后的美国沙文霸权主义思维。美国官员强调,AI发展应由「志同道合国家」主导,而非置于联合国的集中监管之下,这实质上意图维持美国在AI领域的霸权优势。这种观点与中国、欧盟等多方呼声形成鲜明对比,联合国秘书长的提案——包括禁止无人监督的AI武器——遭遇美国强烈反对。透过军事科技企业比如Palantir Technologies的深度参与,这一策略不仅强化了美国的技术自主,还推广了以西方价值为核心的AI应用模式,特别在军事领域的创新与部署上,Palantir已成为AI时代的关键影响者。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和一般性辩论中,重申反对任何国际机构对AI的集中监管。白宫强调AI的未来应建立在国家独立基础上,支持与盟国共同制定符合「共同价值观」的标准。这一立场延续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的保留态度,例如在2025年2月的巴黎AI行动高峰会上,美国拒绝签署《AI行动宣言》,批评联合国框架过度限制创新,并暗示不愿与「专制政权」如中国合作。联合国科技特使响应称,这是对联合国角色的「误解」,强调其仅提供合作平台,而非干涉主权。这种反对背后,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坚守:美国视AI为维持「硬实力霸权」的工具,担忧联合国框架会稀释其优势,让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获益。白宫于2025年7月发布「Winning the AI Race: America's AI Action Plan」,明确将AI视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强调加速应用AI以驱动经济增长和国防优势。在这一背景下,被誉为「全球最有权力的AI与防御数据公司」的Palantir Technologies,已成为美国AI霸权的关键执行者,尤其在AI时代的军事发展中发挥巨大影响力。这家2003年由PayPal共同创建人彼得·蒂尔等人创立的企业,早年获得CIA投资公司In-Q-Tel支持,其旗舰平台Gotham和Foundry专注于数据整合与AI分析,已深度嵌入美国政府系统。Palantir不仅为国防部、CIA和移民局提供AI工具,还在2025年与Accenture合作,帮助联邦机构重塑运营,例如领导开发「ImmigrationOS」平台追踪移民。Palantir执行长Alex Karp的公开言论,更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脚注。他主张科技企业应支持国家安全,强调AI竞争是「零和游戏」——「要么我们赢,要么中国赢」。Karp警告AI的危险性,敦促西方国家加快部署,否则将在价值观和权力上落后。Alex Karp引用亨廷顿理论,称西方崛起源于「组织化暴力的优势」,并批评「觉醒文化」为美国的最大风险。这些观点引发争议,被指为「美国沙文主义」,但Karp坚称Palantir仅提供工具,决策权在政府手中。Karp的立场直接呼应美国的反联合国态度:他视AI为捍卫西方文明的武器,拒绝全球平等框架,以确保美国主导,尤其在军事AI的全球部署中。Palantir在AI时代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其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AIP) 使产品更具实用性,推动从国防到企业的转型。在军事发展方面,Palantir正加速AI的应用:2025年9月,与Boeing国防与太空部门合作,将AI整合进战斗机生产和机密项目,提升军事效率。同时,Palantir获得英国政府价值约10亿美元(约71亿人民币)的军事AI合约,并与英国国防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投资高达15亿英镑(约143.5亿人民币),用于AI武器开发和北约创新。这些发展不仅强化西方军事联盟,还在乌克兰和以色列的军事AI项目中应用。Palantir的成长紧系政府合约: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增长48%,美国政府收入达7.33亿美元。包括与陆军的巨额合约,将AI嵌入「数字神经系统」,以及与五角大厦的AI支出合作。专家指出,Palantir的「数据整合智能」不仅提升军事效率,还构筑信任壁垒,让其成为AI时代全球最强大的防务公司。这一角色,正体现美国绕过联合国,透过企业推动西方中心AI治理的策略。美国反对联合国AI治理,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战略选择。透过Palantir在AI时代的强大影响力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以及Karp等领袖的倡导,这一思想正转化为行动,强化美国在AI军备竞赛中的领先,也加剧全球分歧。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0期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编辑:李晓彤审核:宋阳标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