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时代送给老实人的红利
作者:微信文章哈喽!失踪人口回归,我终于更新了。
这几个月刚履新,我还在探索阳光职场的边界。今天我想谈谈我对 AI 的感受,这几个月借助 AI 读书大概速览了超过 50 本书,也基本上用遍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主流 AI。
这篇我真的是临时码的,充满对AI的溢美之词,虽然AI味很重,但确实不是AI写的哈哈哈
首先,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知识的串联,跨越古今中外、语言、文化背景的串联。有三个小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记得我上周读了一本英文畅销书叫《The Let Them Theory》,这本书里将事情划分为 “let them” 与 “let me” 两类,核心是聚焦自身可控的 “let me”,将不可改变的归为 “let them”,其实这和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的斯多葛学派提出的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 理论是非常一致的。
第二个例子是《人类简史》里提到智人从 7 万年前开始,语言从传达事实转向传达虚构故事,这一转变突破了 150 人的自然合作上限,实现了千人、万人规模的协作。我其实会想到 MBTI 里面,N 人擅长抽象思考、搭建宏大框架,更适配管理需求,相对来说,是一种更适合做 Leader 的属性。
第三个例子是《万历十五年》里面,黄仁宇先生倡导的 “大历史观”,也就是跳出个人忠奸评判,从制度和系统层面解读历史。其实这和《大明王朝 1566》的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事件、对话、细节是虚构的,但是时代背景下的人物逻辑和原则是一致的),借由具体剧情挖掘背后的制度问题是一样的。进一步延伸到组织管理学派,其实内核也是不纠结个体失误,聚焦系统优化。再串联来说,其实也是《孙子兵法》里说的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原来古今中外说的底层是一样的事情,但原先靠我自己的阅读量是不支持这么大规模、跨领域的关联的。此外读书的门槛很高,买书需要钱,看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哪怕是做完了以上两件事,最后发现书写的实在太烂… 所以在读书这一点,AI 真的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
第二个大的感受是,反馈和交流。
过往学习中的很大困难是无法得到反馈,如果我想要专业的反馈就需要找老师并付费。比如一本书,我读了,我照做了,但是我并不知道我做的对不对,是不是真的符合作者的传达思想,有了 AI 之后我就可以让 AI 先学习这本书,再对我的行为或者结果进行判断和给出建议。
同样的,我还可以把不同书籍中类似的思想进行串联和类比,大大拓展了知识的网状结构,并且帮助我内化。
同时,有些晦涩的经典书籍,或者是外文原版书,我也可以借助 AI 很快地理解它们的核心思想,让 AI 给我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拿我熟悉的例子进行比喻帮我理解(比如超弦理论…)。
甚至,借助作者的思想解决我生活中的问题 —— 在 AI 学习了书籍的核心思想后,我可以把我真实遇到的问题抛给 AI,让 AI 假设自己是作者,它会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夸张一点说,我真的很感恩 AI,它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同时我也真的有一种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作者对话的感觉。每天都在认知迭代和思想浪潮被冲击的喜悦中,AI 为我打开了新的世界的大门。
我的第三个感受是,除了这种知识层面的帮助,AI 其实给了我很多工作上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代劳,是赋能。
最直接的就是 Vibe Coding 。当然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还是要对代码、技术心存敬畏之心。Vibe Coding 仅仅适用于 demo 的快速落地和验证,如果是全面的商用产品,一定需要专业的程序员和数据科学家。尽管如此,对于我这种做商业分析的人而言,简单的爬虫、简单的模型、简单的数据处理、简单的 nlp 分析,几乎都可以通过 Vibe Coding 解决。我的分析,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商业分析方法。
以及,在过往的职场经验里,踏实的人可能会在职业初期因为能干活、踏实、抠细节而稳步上升,但在某个职级会卡住。一方面是人的精力有限,太多注意细节就很难平衡全局;另一方面,可能会有路径依赖,导致对宏观和中观的思考不够,以往的优势反而变成瓶颈。但有了 AI 的辅助,人从更多冗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的冗余来聚焦主要矛盾,既能兼顾细节,又能拥有宏观战略的视角,在职业上会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包括对于多种可能性的快速尝试。我之前做市场模型测算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想法,但每次实施成本太高,我又不想让团队反复折腾、被客户催促,所以只能选择最保险的方案。有的时候有了新想法,也会迫于交付日期的临近或者社交压力被迫放弃。但有了 AI,我可以很快把脑子里的想法都实践一遍,降低了找到最优解的成本。
最后还有一个点,我之前对职场学习看得很重,所以对上级、团队的要求很高,总觉得对方应该给我很多输入我才能成长,我才会心服口服。但有了 AI 之后,我的适应能力更强了。因为我有了一个很好的自学和强输入渠道,所以团队和上级对我来说,只是与我协作达成职业目标的伙伴,我没有也不需要有那么多、那么高的期待。
最后我想说,从 GPT 出现以来,总有 AI 相关的超神论,但我始终觉得,AI 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成为人。
感谢你看到这里,如果你也有AI使用的心得,欢迎大力滴滴我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