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15 17:40

借AI智慧之风,扬生物学教研之帆——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AI智慧教研平台应用探索”的学习心得体会

作者:微信文章
编者按

教育之路,研思不辍;名师成长,问道远方。2025年9月21日至28日,编者怀揣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精进之心,赴湖南省长沙市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联合组织的省外集中研修培训。这既是陕西省深化基础教育名师培养、推动跨区域教育交流的重要实践,亦是培养对象拓宽教育视野、汲取先进经验的宝贵契机。

三湘大地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探索深入、成果丰硕,为基础教育人才成长提供了鲜活样本与实践路径。编者此行秉持“走出去学、沉下心悟”的理念,通过专题报告、观摩分享、研讨交流等多元形式,深度对接湖南基础教育改革前沿,体悟教学名师的教育艺术与育人智慧——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积淀专业素养,在跨区域教育理念的交融中启迪教学思考。

为将研修所得转化为育人实效,编者精心梳理系列心得体会:既有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解读,也有对育人实践策略的深度反思;既饱含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也彰显着名师成长的自觉担当。这些文字不仅是个人专业成长的生动镌刻,更是教育智慧的共享载体。期待这份思考与分享,能为我省基础教育同仁带来启发,共同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以研促教、以思践行,让名师之光照亮更多教育之路。

今将研修心得系列呈现,以飨读者。

借AI智慧之风,扬生物学教研之帆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AI智慧教研平台应用探索”的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学教研员,肩负着引领生物学教研创新、提升生物学科教育质量的职责。近期深入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习了“AI智慧教研平台应用探索”的实践成果,深感人工智能(AI)与生物学教研的深度融合,为学科教研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诸多深刻启示。

一、AI破局:直击生物学教研的学科痛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注重探究与实践的学科,传统教研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

(一)实验教研的“模糊性”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研讨多依赖“现场观摩+经验总结”,难以精准分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细节”(如显微镜调焦、临时装片染色时长)、“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脉络”(如实验假设提出的科学性、结论推导的逻辑性)。

(二)资源共享的“壁垒性”

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例、珍稀动植物标本资源、野外考察实践案例等,受地域、硬件条件限制,难以在全省范围高效共享,乡村学校尤其缺乏“触摸”优质资源的渠道。

(三)素养培养的“粗放性”

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如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的培养,缺乏数字化、个性化的追踪与指导工具,教研多停留在“集体备课式”的粗放层面,难以精准对接学生个体差异。

二、平台赋能:开启生物学教研的“智慧新篇”

AI智慧教研平台的出现,为破解这些学科痛点提供了“技术钥匙”。长郡双语的探索让我看到,AI智慧教研平台可从多维度为生物学教研“精准赋能”。

(一)实验教学: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

平台可对生物学实验课堂进行智能录播与多维度分析。例如,针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平台能识别学生操作显微镜的步骤规范性(如对光是否高效、调焦是否精准),捕捉临时装片制作的细节问题(如取材厚薄、染色是否均匀);还能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数字化提交+智能批改”,分析“实验现象描述的科学性”“结论推导与证据的匹配度”,让实验教研从“模糊的经验判断”转向“精准的数据驱动”。

(二)资源共享:从“壁垒限制”到“全域触达”

借助平台,可整合更广泛的生物学优质资源。

1.虚拟仿真实验。如“基因工程操作流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模拟”,让教师与学生无需复杂硬件,就能直观感受抽象的生物过程。

2.数字化标本库。将珍稀保护动物(如中华鲟)、植物(如银杉)的标本转化为高清影像与三维结构模型,搭配物种演化、生存现状等资料,打破“标本仅存于少数名校”的局限。

3.跨校联合实践。同步直播湿地生态考察、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等野外实践,实时共享物种鉴定、数据记录等成果,让教研资源“跨越山海,触手可及”。

(三)素养培育:从“粗放培养”到“个性精准”

平台通过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实验探究等数据,能智能分析学生在“生命观念建构”(如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深度)、“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如实验设计的严谨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依据这些数据开展“差异化教研”,更精准地设计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个性化培育。

三、地域推进:以AI为翼,促生物学教研“登高向远”

从生物学教研的全局出发,需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从三方面推动AI与学科教研的深度融合。

(一)学科化改造:让平台更“懂”生物

教育技术团队联合一线生物学名师,对AI智慧教研平台进行“学科定制”,增加生物学专属的资源模块(如“实验操作智能分析系统”“标本数字化资源库”)、教研分析维度(如“生命观念达成度分析模型”“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曲线”),使平台更贴合生物学教研的实际需求。

(二)能力提升:让教师善用“AI工具”

开展生物学教师的AI平台应用专项培训,通过“线上工作坊+线下示范教研”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利用平台分析实验教学问题、如何借助平台资源开展跨校联合教研、如何依据平台数据优化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切实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教研创新能力。

(三)生态构建:让教研实现“共生共长”

整合高校(生物教育、教育技术专家)、企业(技术与资源支持)、教研机构(专业引领)、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力量,构建“AI+生物学教研”的生态体系。

设立“AI赋能生物学实验教学”专项课题,推动教研创新研究;搭建生物学AI教研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各校上传优质课例、资源并开展跨区域研讨;建立平台应用效果的动态评估机制,持续优化AI在学科教研中的作用,让技术、资源、人才在生物学教研领域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AI智慧教研平台为生物学教研打开了一扇“精准、共享、个性”的新窗。作为教研员,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积极推动AI与生物学教研的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创新、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借AI智慧之风,扬生物学教研之帆——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AI智慧教研平台应用探索”的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