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电影时代,谁主沉浮?
作者:微信文章近日,我协会会员单位重庆昆羽影视推出的《带我去飞》在腾讯视频上映后迅速取得战争电影Top1,而它的另一个身份——全球首部AIGC空战电影,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尚在观望的电影行业:AI已经杀入片场,正在重塑电影创作的全流程。
AI电影从实验走向成熟
从釜山到上海,从短片到长片,AI电影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概念走向现实。这股浪潮中,《带我去飞》并非孤例。
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团圆令》借助智能平台,实现了动画制作革新;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展现了AI在特效上的独特魅力。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小怪物》《一目五先生》等多部AI作品的集中亮相,更印证了这场技术热潮已席卷全球。
AI演员:是敌是友?
随着AI技术深入,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浮出水面——AI演员。今年10月,英国Particle6公司推出的虚拟演员蒂莉·诺尔伍德引发热议。
支持者算的是经济账:用AI演员能省下高达60%的拍摄成本,还不受档期和体力限制。但反对声同样强烈,美国演员工会直接拒绝承认其演员身份,金球奖得主艾米丽·布朗特直言“这太可怕了”。
争论背后,是技术与传统、效率与艺术的碰撞。当表演可以被算法模拟,演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当数字角色取代真人演员,影视作品的情感温度又将如何保持?
这些讨论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触及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在我们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谨慎思考AI与传统表演艺术的平衡发展。
人机协作:未来已来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找到了答案:人机协作才是未来的方向。
TELEVISOR Studio的导演伊丽娜·纳利瓦伊科说出了很多人的体会:“AI成了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但从未取代创作。每一帧仍然需要人的眼光、情感和把控。”
导演张末在使用AI后也感慨:“AI学得快,迭代更快,非常考验我们这些‘饲养员’。必须给出具体的要求,才能呈现想要的质感。”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AI终究是工具,服务于创意而非替代创意。当技术让“超级个体”成为可能,行业真正的挑战不再是“能不能做”,而是“想表达什么”。
在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驾驭技术的想象力。下一个引爆全网的创意,也许就来自某个普通人的灵光一现。毕竟,再强大的AI,也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那份观察与感悟。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