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破局者:重构教育生态的实践与未来——上世外三亚学校“AI原生年级”研讨会圆满落幕
作者:微信文章AI
重构教育生态的
实践与未来
上世外三亚学校“AI原生年级”研讨会圆满落幕
当AI的浪潮席卷而来,教育界充斥着两种声音:一种是技术至上的狂热,另一种是对教育本质失落的忧思。我们是否注定要在昂贵的设备、繁琐的培训和虚无的概念中摇摆?
2025年10月17日,一场以“AI破'元'土,智育向阳生”为主题的七年级AI原生年级建设”研讨会在世外三亚学校给出了坚定而清晰的回答。多位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齐聚,共同探索AI赋能高质量教育的未来路径。这不仅是一次会议,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焕新与重构,标志着学校在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先锋的一步。
01
何谓"AI原生年级"?
“AI原生年级”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教育生态的重构。AI应该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自然流淌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世外三亚学校以国家"人工智能+"政策为指引,围绕"高质量教育+AI"理念,构建三大融合板块:
高质量教学+AI:通过提示词备课法重塑教学设计,赋能教学、评价与教研全流程。例如,语文课运用AI进行作文智能批改与个性化推荐阅读,数学课借助智能题库实现分层练习与错题追踪。
高质量育人+AI:构建"一生一库"学生知识库,实现个性化成长追踪。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兴趣发展与能力成长,为每位学生生成专属学习路径图。
高质量管理+AI:以数据驱动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年级周报自动生成,课堂行为数据可视化,帮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从"师-生"二元结构,演进为"教师-学生-AI"三体协同。AI成为课堂中不知疲倦的"助教"、全知全能的"学伴"、客观中立的"观察者",深度参与教学动态生成。
走出"三低三高"的实践路径
02
我们摒弃"高投入、高技术、高负担"的传统路径,探索出一条"三低三高"的AI教育实践之路:
三低:低投入(仅用普通平板与基础模型)、低负荷(不增加教师额外操作)、低门槛(一键部署、语音交互)
三高:高产出(学生参与度提升40%)、高效率(备课时间节省50%)、高质量(课堂目标达成率超90%)
短短30多天中,我们从理论、技术到实践系统推进:
理论筑基:以高质量教学理论为指导,确保技术服务于育人初心。
技术落地:聚焦提示词、知识库、智能体三大工具,提出"一切皆可提示词"理念。开发出《提示词教学指南》与《学科智能体设计手册》。
实践成果:
为207名学生建立"一人一库",实现学习过程数据化;
构建学科知识库,赋能教师精准教研;
开展"提示词狂飙行动",激发教师内驱力与创造力,累计产出优质教学提示词320条,智能体教案85份。
一场研讨会,一次思想的聚变
03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总结,更是一次方向的校准与动力的注入。
张伟春教授提出"聚焦学习结果与分层提升的周循环教学教研工作法",构建"提示词-上课-教研-跟踪-反馈"的迭代飞轮,推动教研从"闭环"走向"飞轮"。他现场演示了AI如何实时分析课堂数据,在5分钟内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令在场教师惊叹不已。
张安仁院长则提出"教学智能体"四层架构,强调"教师在AI时代是更重要的'教学设计架构师'",而AI正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角色"。他以英语课堂为例,展示AI助教 如何实现全班口语练习的同步纠音与评分。
中国技术教育学会中小学专委会执行主任陈庆贵评价我校探索为"原创的、走在全国前列",指出我们正为中国AI教育探索一条可复制的路径。"这里没有堆砌硬件,而是真正用AI重构教学流程,这是最具推广价值的模式。"
吴虹理事长与严红理事长共同强调:"坚持规律,坚守理想"。科技可以快,但教育必须是慢的艺术,要用"哺育"的心态看待成长。他们建议建立"AI素养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在数字时代的品格养成。
刘静波校长在总结中说道:"我们明确了高质量教育与AI融合的可实施框架。教育必须坚持'规律 + 理想',AI要从工具走向角色化,成为课堂中的协同参与者。我们的'五化模型'——概念化、模型化、提示词化、智能体化、平台化,已逐步落地,并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取得显著成效。"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度思考。从教学到育人,从课堂到管理,AI正在重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现实。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将继续探索"高质量教育+AI"的更多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AI赋能的教育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绽放独特的光彩。未来已来,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重构教育生态的旅程中!
你不是替代,是点亮;
你不是边界,是远方。
当AI成为教育的另一种呼吸,
我们终于明白——
未来,不在他处,
就在每一个孩子被照亮的眼神中央。
END
撰文:陈曦、赵洋洋
美篇:李宛桦
终审:李明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