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22 20:04

AI驱动产品的开发实践与思考1

作者:微信文章
最近在对一款核心产品进行技术盘点时,一个数据令人印象深刻:这款产品中共集成了21处AI能力,从底层逻辑到用户交互的全链路,均深度依赖AI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支撑。这是我们对“智能原生”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款产品到底算不算智能原生应用,核心标准就一条:“若剥离AI,产品还能不能成立?”

过往许多产品将AI作为“附加功能”,即便移除也不影响核心体验;但在这款产品中,AI是贯穿业务的“基础设施”,无论是信息处理、决策辅助还是用户需求响应,都建立在AI能力的基础之上。这种“无AI则无产品”的深度绑定,正是当下AI驱动产品的核心特征。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大关键实践,或许能为你进行AI能力的落地带来启发。

第一,必须积极拥抱开源生态,以快速验证替代从零构建。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独立训练基础模型既面临技术壁垒,也需承担高昂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我们并未陷入“自建基座”的误区,而是建立了一套贴合业务场景的模型评测标准:从通用大模型DeepSeek-V3.2,到垂直领域的DeepSeek OCR、PaddleOCR,每一款新模型问世,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启动验证流程。

一旦模型性能达到生产标准,便迅速纳入部署列表。这种“以评测选模型、以场景定应用”的模式,让我们得以借力开源生态的迭代红利。AI模型每6-8个月就会迎来一次重大更新,一年间同任务下的模型效率已实现质的飞跃,例如过去需依赖72B的Qwen2.5 VL模型完成的任务,如今仅凭8B的Qwen 3 VL模型便可高效达成。

第二,始终以业务场景为核心,以生态融合打造独特价值。在AI产品开发中,“拥有基座模型”并非最终目标,“让AI能力服务于业务”才是关键。我们始终聚焦于业务场景,将开源社区的技术成果、厂商的资源支持与业务需求有机结合,不追求“大而全”的技术覆盖,而是专注于“专而精”的能力融合。

这种开发逻辑,不仅让产品的AI能力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更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起差异化优势,当行业内多数产品还在比拼单一AI功能时,我们的产品已通过场景化的AI能力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体验优势。

回顾这款AI驱动产品的开发历程,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不要去追求“全链条自研”的闭环,而应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借力生态、以务实的视角聚焦业务。

只有将AI能力与业务场景深度绑定,将生态资源与自身优势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打造出“无AI则不可活”的核心智能产品,从而让企业能够赢得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共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驱动产品的开发实践与思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