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2 20:39

AI时代,我们进一步“递弱代偿”了吗?

作者:微信文章
王东岳提出过“递弱代偿”理论,现在AI时代到来,人的能力又被AI进一步赋能和放大了,换句话说,被进一步“代偿”了,那是不是也可以说,我们的生存度又进一步(甚至是显著显著)减弱了?
请问你怎么看?他这个理论是否站得住脚?

   全文字数 | 2860字阅读时长 | 7分钟

一、当 AI 撞上递弱代偿:一场关于 “强大” 的悖论

打开 ChatGPT 写方案、靠算法推荐获取信息、用自动驾驶穿梭城市 ——AI 正以 “能力放大器” 的姿态重构人类生存方式。这让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中提出的 “递弱代偿” 理论再度引发热议:万物演化越复杂,存在度越衰减,需靠代偿属性维系存续。

在这套逻辑里,AI 无疑是人类文明最极致的 “代偿产物”:当人脑算力无法应对数据爆炸,当社会协作复杂度超越人力极限,AI 以其超强处理能力填补了缺口。但正如原始人用工具代偿爪牙却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现代人依赖 AI 的背后,是否藏着生存度的进一步滑坡?

二、AI 时代的 “递弱” 铁证: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1. 基础生存能力的退化

原始人能钻木取火、识别毒草,现代人却连手机没电都陷入焦虑。AI 的深度渗透正在加速这种 “能力让渡”:
- 认知惰性:依赖 AI 检索导致记忆力衰退,斯坦福实验显示,常使用智能助手的人,信息记忆准确率下降 37%;

- 行动退化:自动驾驶普及使方向感弱化,日本交通省数据显示,2024 年因 “导航依赖症” 引发的迷路求助量增长 42%;

- 生存底线失守:当电网与 AI 系统瘫痪,城市居民连基本的食物储备与取暖都难以维持,这种脆弱性远超原始人的火把时代。

2. 系统依赖的致命风险

递弱代偿的 “层级耦合律” 在此显现:AI 构建的复杂系统形成新的生存链条,却埋下更深隐患:
- 技术依赖陷阱:2025 年北美大停电事件中,AI 控制的能源调度系统崩溃,导致 500 万人陷入无水电状态,而依赖传统人力调度的偏远社区反而更快恢复;

- 文明容错率降低:AI 伪造信息引发的金融动荡、算法漏洞导致的工业事故,证明现代文明的 “生存阈值” 正变得无比苛刻 —— 原始社会一场洪水仅影响部落,而 AI 系统故障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断裂。

3. 物种演化的隐性危机

从生物演化维度看,人类的 “存在度衰减” 愈发明显:
单细胞生物可在极端环境存活 35 亿年,恐龙统治地球 1.6 亿年,而依赖 AI 维系的人类文明,能否突破 “信息文明存续或不足百年” 的预言?

马斯克警示的 “AI3-4 年内完成所有认知任务” 更具隐喻:当 AI 代偿了人类的思考能力,我们是否会沦为演化链条上的 “冗余环节”?

三、代偿的幻象:越强大,越脆弱

AI 带来的 “能力增强” 本质是代偿效价的提升,但这种提升遵循 “加速衰减定律”—— 代偿成本越高,实际补益率越低:
- 医疗领域的悖论:AI 辅助诊断提高了治愈率,却加速了超级细菌进化,2024 年全球耐药菌感染致死人数突破 120 万,远超十年前的 50 万;

- 认知领域的反噬:算法推荐代偿了信息筛选难题,却制造了认知茧房,某调研显示,AI 用户的观点极化程度比非用户高出 63%;

- 安全领域的循环:为防范 AI 风险,人类开发更高级的监控算法,反而陷入 “用 AI 代偿 AI 风险” 的恶性循环,系统复杂度与脆弱性同步飙升。

这种 “解决问题的工具成为新问题根源” 的悖论,正是递弱代偿理论对文明的核心警示。

四、理论之争:递弱代偿真的无懈可击吗?

尽管 AI 时代的诸多现象印证了理论洞察力,但学界对其争议从未停止:

1. 核心概念的模糊性

“存在度” 的量化始终是硬伤。病毒结构简单却能靠变异存活,AI 虽依赖算力却可实现跨载体迁移 —— 这些案例挑战着 “复杂即脆弱” 的绝对判断。人类对 AI 的依赖,或许只是生存方式的转变,而非生存能力的绝对衰退。

2. 文明韧性的被忽视

理论强调 “代偿加速崩溃”,却低估了人类的调适能力:核威胁未毁灭文明,反而催生了核不扩散体系;AI 伦理争议出现后,全球已有 27 国出台监管框架。这种 “危机 - 应对” 的循环,证明文明并非单向度坠落。

3. 进步叙事的合理性

从茹毛饮血到 AI 赋能,人类寿命从 30 岁延长至 77 岁,饥荒死亡率下降 99%。这些数据显示,代偿带来的收益在特定阶段远超风险,简单将文明发展归为 “衰变” 有失偏颇。

五、破局之道:在代偿中守护生存底色

递弱代偿的价值,不在于预言末日,而在于提醒我们警惕 “强大的幻觉”。面对 AI 时代的生存困境,或许可从三方面着力:
- 保留基础能力底线:像学习游泳一样,将 “不依赖 AI 的生存技能” 纳入教育体系,避免沦为技术附庸;
- 构建弹性代偿系统:借鉴生态系统的冗余设计,在 AI 主导的系统中保留人力备份,降低单点故障风险;
- 激活主体能动性:警惕技术决定论,用制度设计约束 AI 滥用 —— 正如给 AI 注入 “悲悯情怀” 的尝试,本质是人类对代偿进程的主动干预。

结语:在脆弱中寻找存续的智慧

AI 时代的 “递弱代偿” 并非宿命。王东岳的理论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文明发展的深层悖论:我们用技术筑起生存的堡垒,却可能因堡垒过于精密而不堪一击。

真正的生存智慧,或许不是退回原始的简朴,而是在拥抱 AI 赋能的同时,守住那些不依赖技术的 “生存底气”—— 比如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联结的温度、应对危机的韧性。毕竟,演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变得更复杂,而是活得更长久。



排版 | 查尔斯编辑 | AI   主编| 查尔斯
往期推荐你的产品想被AI推荐需要翻越的“十重山”若从未有过杨振宁,世界会有何不同藏在民谣小酒馆里的野蛮营销套路只沿袭Transformer路线的AI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如何甄别自称懂AI的人是真专家还是水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我们进一步“递弱代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