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 智汇课堂
作者:微信文章第一阶段研讨课活动
明德门小学青年教师
文:李梦瑶 张佳怡 赵宇阳
王佳琪 郑思思 李昀
图:李凤丽 李梦瑶 李昀
审稿:陈小军编辑:孙辉
为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课堂创新能力,我校开展了以“AI赋能,智汇课堂”为主题的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目前,评优课第一阶段活动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环节紧凑,亮点纷呈:多位青年教师大胆尝试,展示了AI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生动课例。
数学课-一共有多少
数学组牛艺璇老师在讲解《一共有多少》时, 通过向“Al老师”询问的方式总结,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认真听讲,并且提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在积极回答中完成回顾。她还创新性地使用了磁吸卡片作为主要教具,在黑板上灵活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部分”与“整体”的变化过程,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了直观基础。
数学课-唐装服饰搭配中的学问
申英鸽老师的数学课《唐装服饰搭配中的学问》,巧妙运用AI技术,让静态的“唐三彩女俑”动态复苏,身着唐装翩翩起舞。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导入,瞬间将学生带入盛唐氛围,激发了探究唐装服饰的浓厚兴趣,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课堂的惊艳对话。学生们还亲身经历搭配的全过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
数学课-整理房间
腾鑫雨老师《整理房间》一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技能完美融合,开展了一堂生动、实用、充满趣味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扮演“收纳师”的角色中,轻松掌握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她巧妙地运用AI技术,让“淘气”的动态形象向全体学生发出“小小收纳师”的邀请。充满童趣的设计,瞬间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化身为能干的小助手,带着任务和使命感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内驱力被有效激发。
语文课-黄山奇石
语文组贺宇帆老师在《黄山奇石》一课中,利用AI工具,融入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山奇石的实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奇石的风貌。她设计了情境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化身小导游介绍黄山奇石,让课堂更具趣味性与参与感。教学中,贺老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对黄山奇石的生动描写,比如“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形态刻画,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黄山奇石的奇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英语课-PartA Let's lear
英语组史双怡老师教授《PartA Let's learn》,在词汇教学环节,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VR道路实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英语课-My weekend plan
高宇欣老师《My weekend plan 》,将词汇学习与制定周末计划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周末计划,互相交流、分享,还利用AI人物对话,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美术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美术组刘嘉怡老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于平凡处启迪创思。她将艺术创作根植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视频AI的动态展示,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低起点,高落点”。刘老师通过“观察-解构-联想-创造”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将鞋子、水杯等寻常物品,通过夸张、组合、拟人化等手法,联想成建筑、交通工具、动物等全新形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发散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让“美”不再高深,而是源于生活、改变生活的创意实践。
体育课-毛毛虫变形记
体育组张真阳老师《毛毛虫变形记》,于游戏中赋能成长,将枯燥的跳跃训练融入“毛毛虫蜕变”的童话情境,AI语言下达任务,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游戏化、情境化”。学生通过模仿毛毛虫的“屈身”、“蠕动”、“破茧”、“高跳”等一系列动作,自然完成了蹲跳、纵跳等技能练习。整堂课设计环环相扣,富有故事性和挑战性,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规则意识、角色担当和坚韧意志。
技术赋能教育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次研讨课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未来,我校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勇立潮头,持续探索AI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让技术真正为教育赋能,让课堂因智慧而更加精彩,共同谱写学校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明德门小学”官方微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