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23 08:56

AI换脸、侵权、虚假广告:中国必须筑起生成式AI的“防火墙”

作者:微信文章


<img   />

2025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已突破5亿,几乎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在使用AI。然而,当AI的创造力走出实验室,也带来了换脸换声、版权侵权、学术滥用等风险——一场数字信任危机正悄然蔓延。

最直观的冲击来自AI换脸换声。伪造名人代言、医生推销的虚假广告频频出现,以假乱真到令人难辨。专家指出,如今的AI深度合成能精准模拟面部肌肉、光源反射和嘴唇动作,几乎骗过肉眼。识别这类“数字陷阱”,往往只能靠AI对抗AI——利用深度伪造检测模型分析眨眼频率、音画同步率等微小异常。但这场“真假之争”也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算法的可解释性仍然不足。很多识别模型虽然“命中率”极高,却连研发者都难以说清其判断依据。没有可解释性,AI就成了“黑箱裁判”,公众无法信任结果。让AI“能被理解”“能被追问”,不仅是技术透明的要求,更是数字治理的底线。

制度的“防火墙”正在补上。今年9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并嵌入不可篡改的数字水印。无论是视频、图片还是文字,都要留下AI生成的“指纹”。这项制度的本质,是让AI在创造时就带上责任标签,让算法透明、内容可追、责任可问。



当然,AI换脸换声并非全然负面。它在影视修复、教育教学、医疗康复中具有正当价值。关键在于划清合法与滥用的界限——合法使用需取得授权、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而未经许可的肖像冒用、虚假广告、色情内容则属违法。AI应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而非欺骗工具。

版权侵权则是生成式AI的另一大“灰区”。AI模型训练依赖海量网络数据,其中不乏受版权保护的文本、音乐与图像。AI没有版权意识,不会分辨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去年,万余名作家与音乐人联名谴责AI“偷作品喂模型”。专家指出,发展AI不能以牺牲版权为代价。开发者应建立版权合规机制——从数据收集阶段审查来源,优先使用开放资源,在生成内容中嵌入防抄袭与版权标识。

监管层也需扩充合规数据供给,建设公共数据资源库,缓解“数据短缺”与“侵权风险”的矛盾,让AI创新与版权保护并行不悖。

更隐蔽的风险出现在校园。AI写论文、抄作业正成为新难题。查重系统失效,学术诚信遭遇挑战。专家认为,与其一禁了之,不如引导使用。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使用AI,从“偷懒工具”转为“学习助手”,并设计能评估思维过程的考核方式,减少对成品文本的依赖。

从换脸造假到版权争议,从学术滥用到算法黑箱,生成式AI的扩散暴露出一个事实:技术发展远快于规则建立。真正的“防火墙”,不仅是监管制度与识别算法,更在于让AI具备可解释性、透明性与伦理意识。当每个用户都能识别虚假、理解算法、尊重版权、守住诚信,AI才能成为推动文明的力量,而不是制造混乱的引擎。

AI改变世界的速度无人能挡,但筑牢安全与信任的底线,才是中国AI继续前行的关键。让AI可解释、可问责,也是在让未来更值得被信任。



<img   />



<img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换脸、侵权、虚假广告:中国必须筑起生成式AI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