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4 00:09

AI漫剧科技赋能,行业核心交流观点(附AI漫剧概念股)

作者:微信文章
<div class="rich_media"><div class="rich_media_inner"><div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div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_inner"><div class="rich_media_wrp">

<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1、AI漫剧行业爆发驱动因素

经济与产业背景: 2025年经济平稳修复,消费趋势上扬,文娱消费领跑。国内动漫产业发展快,总产值接近3200亿元且逐年上升,为漫剧行业爆发提供支撑。

短剧与平台赋能: 抖音短剧发展成熟,漫剧与真人短剧同根同源,借此快速捕获首批受众。抖音以竖屏短视频内容教育用户,观众对动态漫接受度提高。抖音等平台商业化能力强,推出付费流投放、星图及抖音原生端内容等变现路径,付费流结合自然流的全域经营ROI达180%,产业赚钱效应明显,各平台将短剧生态在漫剧中复刻升级。

AI技术赋能: AI技术赋能漫剧行业,AIGC渗透率近60%,覆盖剧本生成、分镜制作、后期等环节。单分钟制作成本从三五千元降至千元左右,成本降低、周期变短、赚钱效应明显,吸引中小团队入局,供给端上扬。同时,漫剧内容消耗快,行业产能短缺,形成供需双轮驱动,促进行业生态繁荣和内容井喷。

2、公司业务实践与供需状态

产业链定位与分发: 相关主体为自研自发团队,位于产业链中间,负责生产内容、采购IP制作优良内容,通过字节、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分发。

需求增量与用户补充: 业务中可看出,近一年用户对漫剧类内容需求呈明确增量拐点。漫剧是小说的视觉化形态,能补充用户消费场景,更易被受众接受。用户画像显示,漫剧用户含大量泛二次元和真人短剧用户,整体年轻,男性多于女性,在平台活跃,付费意愿和能力强。

产业链参与主体: 产业链由平台、工具类、内容侧及综合布局企业构成。平台(字节、快手、B站、爱优腾)提供流量入口;工具类企业(深数科技、快机归机思索、水母智能)赋能技术;内容侧(千灯、魔方慢剧、锋芒、鱼和等)开发IP和制作精品内容;中文在线、阅文集团、荣信文化、掌阅科技等上市公司也入局综合布局,全产业链各角色积极参与,展现行业良好势头。

3、产业链业务细节与内容来源

内容生产流程: 公司作为自研自发型团队,位于产业链中间,负责生产内容。业务上,公司采购小说和漫画IP制作内容,上传至爱优腾、抖音、快手等平台分发触达用户。

原创内容布局: 公司原创内容布局时间线清晰:2025年Q3已启动原创内容上线布局,Q4原创内容持续上升;2026年Q1、Q2将延续这一趋势。从占比规划看,2025年Q4原创内容占比预计达30%-40%;2026年目标占比40%-60%,且2026年原创内容占比或过半。行业层面,2025年年初内容产出中约80%来源于存量漫画及优质小说IP改编;到2025年年中,20%以上的内容为原创剧本或原创内容。

IP转化对比: 漫画与小说IP转化各有特点。漫画故事结构、逻辑性定型,数据表现明确,内容产出效率较高。小说虽与上游版权小说公司深度合作,但大IP改编有不确定性,如《大奉打更人》《庆余年》等大IP曾因用户反噬效果不佳;当前受益于AI能力提升,转化效果有所改善。总体看,两者无绝对优劣,需结合具体因素判断。

4、用户画像与付费行为

用户群体特征: 用户群体主要由泛二次元用户及真人短剧用户构成。年龄集中在18 - 35岁,该年龄段内男性用户占比最多。这部分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较强,因经历过真人短剧的洗礼。

5、行业竞争格局与供给情况

平台竞争策略: 各平台竞争策略差异化。字节、快手擅长以商业化目标转化流量,主推付费流(即“日销”),采取消耗返还政策,如当月消耗达500万,返还30%-50%。腾讯依托阅文和腾讯动漫,构建IP生态闭环及补充视频内容。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打造多元高品质内容并推出扶持机制。目前各平台竞争激烈,都在抢占厂商入驻。

供给端爆发情况: 供给端漫剧内容呈爆发态势。以抖音为例,8月前单月上新几十到上百部,10月(未结束)单月上新达五六百部。且抖音有大量剧集在审核,审核压力大,供给端紧张。虽供给快速上升,但市场处于初期,内容题材和漫剧展示、变现机会良好。

6、商业模式与成本分析

收入与成本结构: 漫剧收入分IAP(内购)和IAA(广告解锁)两种模式。当前单部爆款漫剧流水达千万级,部分作品已实现。成本受AI影响浮动大,2024年单部制作成本(含IP)约百万,2025年多数降至十几万到几十万。

投流与ROI表现: 漫剧需快速抢占用户注意力,收入依赖投流,投流以ROI为核心,达标便快速获客。投流ROI达110以上,结合自然流投产回收超180。短剧投放周期3 - 5天,漫剧达半个月到20天,长尾效应明显,高峰期后仍有收入增长。如2024年部分漫剧2025年9、10月仍有不错收入,8、9月上线的部分漫剧在榜单长期靠前。

与真人短剧对比: 制作周期上,真人短剧选角到拍摄需1 - 2个月,漫剧一天可完成单部制作。成本趋势上,真人短剧依赖人力,后期成本增加;漫剧因AI渗透率近60%、模型成熟和数据沉淀,成本反向下降,团队月产能从约5部增至三四十部。利润率方面,漫剧投放周期长、有自然流且成本降,ROI超180%,成本持续降将使利润率进一步提高。

7、AI技术对漫剧的影响

制作流程优化: AI技术在漫剧制作流程中已实现显著渗透与优化。从制作流程看,漫剧制作主要包括剧本内容生产、分镜脚本制作、线稿制作、线稿上线及后期动态特效处理等环节。目前AIGC在业务流中的渗透率已接近60%,覆盖剧本生成、分镜制作至后期处理等环节。团队规模方面,过去单个项目需约10人团队,到2025年八九月份缩减至5 - 6人,近期进一步减少至2 - 3人(仅需剧本内容、执行导演和美术把控各一人即可完成项目节点)。成本与效率上,过去单分钟制作成本约三五千元,当前降至约千元;同时制作周期缩短,沟通效率提升,推动产能快速增长。

内容品质分层: 漫剧内容品质存在明确分层标准,主要分为低、中、高三类。低品质内容单分钟成本低于1000元,中品质约1000 - 1500元(部分可达1800元以上),高品质约2000 - 3000元。部分厂商聚焦下沉市场的低品质内容,而部分机构基于长视频制作经验,专注高品质内容,其内容兼顾长短视频平台,在腾讯、爱奇艺、优酷、B站等长视频平台及字节、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均能获得良好收入,内容生命周期较行业普遍更长。受益于AI大模型能力的持续突破,高品质内容的制作空间与上限进一步拓展,行业预期2026年或成为AIG(AIGC相关)元年。

8、长短视频平台差异化策略

用户与收费模式差异: 长视频与短视频在收费模式及内容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长视频收费模式基于会员有效播放时长分账,内容策略需提升用户停留时长,让用户愿意持续观看。短视频收费模式为付费或广告解锁,内容需快速抓眼球,尤其前几集要通过情节和效果吸引用户,并通过广告变现流转。公司平衡长短平台内容版本,在同一内容中找平衡点,兼顾长视频用户观看舒适度和短视频关键环节吸睛度。

变现趋势判断: 从变现角度看,短视频是漫剧领域的行业趋势。2025年漫剧热度上升得益于AI技术为内容制作提供更大空间。过去漫剧在长视频平台发展受限,因制作成本高、全靠人力导致产能不足。当前产能和收入持续提升,头部平台对漫剧商业模式的重视度上升,短视频收入想象空间巨大。

9、内容品类与市场空间

主流内容品类: 2025年上半年漫剧主流为男频题材,细化为灵异、都市、穿越等年轻人偏好的类型。9月起开始尝试女频内容,9 - 11月国庆期间尝试接近女频的内容呈现,数据表现良好。

市场规模预测: 2025年漫剧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全平台4月日GMV三四百万,10月接近2000万;以抖音为例,4月日销峰值百来万,国庆期间达千万。平台上新量上,8月抖音月上新百来部,10月增至五六百部,且有大量剧集在审核中。投流模式方面,8月多数剧依赖自然流,近期厂商开始追赶付费投流。2026年营收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当前各头部平台将AI漫剧日销对标短剧(短剧抖音日消耗破亿),预计2026年AI漫剧日销将接近甚至超过短剧。从产业角度看,漫剧对字节而言不仅是业务本身,更可能改变当前以B站为主的动画产业格局。

10、海外市场潜力与布局

海外市场前景: 海外短剧市场规模达大几百亿,发展比国内慢半年到一年。在漫剧领域,海外很可能在半年内赶上国内。从商业模式看,国内漫剧成功模式在海外大概率可行。中文在线等已在海外推进漫剧业务,如一部名为吸血鬼的剧集在新加坡表现良好。除大厂外,内部也在酝酿布局,预计2026年海外市场有较大机会。

11、创业公司竞争要素

核心竞争能力: AI漫剧创意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需理解国内短视频和长视频平台的用户属性,掌握在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方式。其二,具备制作环节的审美能力,尽管AI能大幅提升制作效率(可能仅需一两人配合),但与AI交互人员的要求极高,如AI生成100张图时,主美或主技术要从中选出最符合用户需求且品质达标的图片。其三,需具备AI能力搭建的积累,自行业在国内萌芽时便搭建AI制作团队,目前已集成国内外多个大模型API,实现产能提升。此外,此类创业对基础要求较高,零基础创业可能不太适合。

Q&A

Q:近一年漫剧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哪些因素的变化促使今年漫剧呈现爆发增长状态?

A:漫剧并非近两年新事物,过去作为动画补充竞争力较弱。今年爆发增长主要受四方面因素驱动:一是经济背景,2025年经济平稳修复,文娱消费领跑大众支出;二是产业背景,国内动漫产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且逐年上升;三是抖音等平台推动,短剧市场成熟后,漫剧依托与真人短剧同根同源的优势快速捕获首批受众,其题材及后期特效表现力优于真人短剧;抖音通过竖屏短视频场景教育用户接受动态漫,并推出清晰商业化变现路径,全域经营ROI达180%,赚钱效应吸引平台复刻升级短剧生态;四是AI技术赋能,AIGC渗透率近60%,从剧本生成到后期制作成本从每分钟三五千元降至千元,缩短周期并降低成本,中小团队入局推动供给端上扬,叠加内容消耗快、产能缺口大,形成供需双轮驱动,促使行业生态繁荣与内容井喷。

Q:公司业务实践过程中供需状态的大体情况如何?

A:公司为自研自发团队,位于产业链中间环节,负责生产内容,同时向下游采购IP制作优质内容,并通过字节、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分发至用户。

Q:平台与用户对漫剧类内容的需求在过去一年是否出现明确的增量拐点?A:过去用户主要通过番茄小说等平台阅读小说,动态漫剧则提供了睡前听小说的新消费场景,反映出需求增量拐点的出现。

Q:漫剧作为小说的视觉化形态,是否更易被受众接受且需求增长,在产业发展中是否得到验证?

A:用户对漫剧的消费场景形成补充。从用户画像看,漫剧用户主要包括泛二次元用户与真人短剧用户,整体呈现年轻化特征,男性占比高于女性,且用户在平台上活跃度高,具有较强的付费意愿与付费能力。

Q:目前漫剧产业链各环节的业务细节如何?

A:漫剧产业链主要包含四大环节:平台作为流量入口与生态构建者;工具类企业提供技术赋能与效率革新;内容侧负责开发IP及精品内容制作;综合布局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入局。以自研自发型团队为例,其作为产业链中间环节,主要负责生产内容,向下游采购小说、漫画等IP进行内容制作,再上传至爱优腾、抖音、快手等平台分发触达用户。平台通过提供制作成本50%返还、分账收益保底及投流成本返还等支持政策推动生态共建,并围绕厂商入驻展开激烈竞争。

Q:当前行业及公司自身内容产出中,现有内容转化与原创内容的比例情况如何?

A:行业层面,年初内容产出约80%来源于存量漫画及优质小说IP改编,年中原创内容占比提升至20%以上;公司层面,今年Q4原创内容占比预计达30%-40%,明年有望超过50%。

Q:漫画原有内容与优质小说内容在转化上是否存在相对更易的情况?

A:漫画与优质小说内容转化各有特点。漫画内容产出效率更高,其故事结构与逻辑性已定性,数据表现相对固定;优质小说与漫画转化无绝对优劣之分,公司在漫画与小说侧均有尝试,无固定成功比例。例如,大奉打更人、庆余年等大IP曾因时间节点问题易引发用户反噬,而当前受益于AI能力提升,内容效果优于以往,因此转化效果无法用具体绝对标准衡量。

Q:漫剧的用户画像目前表现如何?

A:漫剧主力用户为泛二次元用户及真人短剧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男性用户占比最高,用户付费意愿与能力较强,主要因经历过真人短剧市场的培育。

Q:当前漫剧赛道的竞争状态如何?

A:当前赛道竞争较为激烈,各平台基于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策略:字节、快手等擅长商业化流量转化的平台,主要推动付费流模式,通过消耗返还政策吸引厂商;腾讯依托阅文与腾讯动漫,聚焦构建IP生态闭环及视频内容补充;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则着力打造多元化、高品质内容,并推出扶持机制。各平台均在积极抢占厂商入驻。

Q:当前供给端的竞争情况如何?是否处于初期状态?内容题材及漫剧的展示与变现机会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产业实际情况?

A:从供给端数据看,抖音平台8月前单月上新量为几十部至百部,10月单月上新量已达五六百部,且平台仍有大量待审核剧集积压,审核进度滞后,供给端呈现紧喷状态。

Q:漫剧行业的商业模式需要梳理哪些内容?包括当前投流情况、ROI及收入等方面有哪些可分享的细节?

A:漫剧商业模式与短剧类似,主要分为IAP和IAA两种模式。收入方面,单部爆款漫剧流水已达千万级别,部分剧集已实现该水平。成本方面,受AI技术快速发展影响,2024年单部剧制作成本或达百万元,当前多数剧集成本可压缩至十几万到几十万元。漫剧收入高度依赖投流,作为需快速抢占用户注意力的赛道,行业更关注投流ROI,达标后会快速获取用户,当前投流ROI约110及以上,配合自然流账号经营可实现180以上投产回收。投放周期方面,漫剧投放周期长于短剧,行业平均投放周期约半个月到20天,且长尾效应显著,高峰期后分销及自然流量仍能推动收入持续增长,用户付费意愿强且有提升空间。

Q:AI在漫剧成本节约、上线及广告投流等环节的应用效果如何?

A:漫剧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剧本内容生产、分镜脚本制作、线稿制作及上线、后期动态特效处理等环节。过去单个项目需约10人团队,当前AIGC在业务流中渗透率接近60%,覆盖剧本生成、分镜到后期环节,成本从过去每分钟3000-5000元降至约1000元,同时制作周期缩短,成本显著降低。

Q:漫剧制作中滚雪球效应加速扩大,是否与AI多模态视频生成等技术成熟存在正向关联?

A:存在正向关联。AI技术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漫剧制作效率,项目团队规模从过去单项目10人缩减至2023年八九月份的5-6人,近期进一步缩减至2-3人,同时制作周期缩短、沟通效率提升,推动产能快速增长。

Q:制作60分钟左右的AI漫剧需要多长时间?当前时间效率能提升到什么程度?A:不同厂商因AI漫剧质量度分层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厂商主打下沉内容制作周期较短;该公司主要面向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聚焦高质量内容,因此行业内制作成本与周期差距较大。

Q:从业务角度看,长视频平台上哪类内容的变现效果更好?长短视频平台在漫剧投放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A:长视频平台用户对内容节奏和形象深度要求更高,平台采用会员有效播放时长分账模式,因此内容策略需延长用户停留时长以提升变现效果。短视频平台用户需通过前1-2集快速抓住眼球,平台采用买量、付费解锁、广告解锁等模式,内容需突出情节吸引力以促进用户停留。目前公司通过同一内容平衡长短视频需求:长视频内容确保用户持续观看体验,短视频内容通过关键环节吸引用户停留并流转至后续内容。

Q:从变现角度看,当前长短视频在漫剧领域有哪些产业趋势变化?

A:从产业趋势看,当前漫剧领域呈现短视频主导的发展态势。漫剧热度提升主要得益于AI技术对内容创作的支撑,扩大了制作与想象空间。该商业模式虽在5年前已存在,但受限于长视频平台制作成本高、依赖人力、产能不足等因素,此前未显著发展。今年以来,产能与收入持续提升,头部平台对该商业模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短视频侧收入想象空间巨大。

Q:当前阶段哪些内容品类更适合制作成AI漫剧?

A:AI漫剧内容品类发展阶段与真人短剧早期相似,当前主流为男频内容,今年上半年男频细分题材主要包括灵异、都市、穿越等年轻人偏好的类型。目前已开始布局女频内容,参考真人短剧发展路径,早期以男频为主,早中期至中期女频内容发展空间较大。此外,9月至11月国庆期间尝试的旅行类内容数据表现良好。

Q:如何看待漫剧未来的市场规模、增速及天花板?

A:25年i2M2市场已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数据显示,4月全平台漫剧日GMV约三四百万,10月接近2000万;以抖音为例,4月日销峰值约百万,国庆期间峰值达千万。上新数量方面,8月抖音月上新约百部,10月增至五六百部,且8月多数剧集依赖自然流,近期厂商已转向付费投流。据预期数据,26年漫剧营收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当前短剧日销已破亿,头部平台将AI漫剧日销对标短剧,预计26年AI漫剧日销将接近甚至超过短剧。

Q:AI漫剧在未来漫剧市场中是否将逐渐成为主流?

A:AI漫剧是短剧产业的接替与升级。当前AI在短剧、漫剧领域的应用落地扎实,显著提升了行业效率,其提效作用已获行业普遍认可。

Q:海外市场是否复刻了中国大陆的漫剧模式?海外平台推出漫剧的效果及市场空间如何?

A:短剧在海外已有大几百亿市场规模,发展节奏较国内慢半年至一年,预计漫剧海外市场将在半年内逐步赶上国内发展水平。从商业模式看,漫剧在海外大概率可复制国内成功路径,如中文在线在新加坡推出的吸血鬼题材漫剧表现良好,大厂及内部团队正布局相关业务,预计2026年海外漫剧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机会。

Q:AI漫剧领域创业公司的机会及未来核心竞争力或脱颖而出的条件是什么?

A:AI漫剧领域创业公司的机会与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理解国内短视频与长视频平台的用户属性及流量获取逻辑;二是具备制作积累,与AI交互的制作人员需具备较高审美能力,能够从AI生成的内容中筛选出符合用户需求且品质达标的素材;三是拥有AI能力搭建基础,需早期布局AI制作团队并集成国内外大模型API以提升产能。整体而言,该领域对技术、制作及流量理解均有积累要求,零基础创业难度较大。

Q:漫剧相比真人短剧在制作周期上可缩短多少?

A:真人短剧制作周期通常为1-2个月,而漫剧目前可实现单日完成一部制作,两者周期差距显著。

Q:行业内爆款漫剧单部流水与真人剧爆款单部流水的量级对比情况如何?A:目前行业内爆款漫剧单部流水可定性为破千万,内部已有多部漫剧达到该规模。随着抖音后续大力推广付费流,流水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至下一个量级。

Q:与真人短剧相比,漫剧的利润率能提高多少?

A:真人短剧初期投放周期约3-5天,首日表现约110;漫剧投放周期可达真人短剧的两三倍,且因自然流优势,ROI能提升至180%。但漫剧成本差异较大,利润率难以用标准值衡量,存在单部制作成本约10万元、流水达三五百万元的高收益案例,想象空间较大。

Q:漫剧后续制作成本是否会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成本增长是否会像真人短剧一样显著?A:漫剧后续制作成本不会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反而呈反向下降趋势。与依赖人力成本的真人短剧不同,漫剧因AI介入增多、模型成熟度提升及团队数据资产沉淀,整体成本将大幅降低。例如,同一团队过去每月仅能制作约5部漫剧,当前月产能已提升至30-40部,成本基本不变,产能提升10倍。

Q:从商业模式角度看,漫剧是否优于真人短剧?

A:漫剧商业模式优于真人短剧,因其成本持续下降,利润率随成本降低而提升。当前AIGC渗透率为60%,未来行业目标为提升至90%及以上。

Q:漫剧产业前期沙雕剧等类型增速较快,后续发展是会走向精品短剧主流思路,还是内容分层明确、各层级均有机会?

A:漫剧内容将呈现分层发展趋势,主要因平台流量及用户本身存在分层。用户审美整体呈提升趋势,对画面质量要求提高,当前通过AI降低成本并提升画面质量,以更好适应用户发展需求。

Q:当前内容监管层对漫剧的监管政策是否处于相对友好支持的状态?从从业角度如何看待这一状态?

A:监管持续存在,但平台规则明确,符合规则的漫剧项目进展顺利。当前各平台均在扶持漫剧发展,因此整体监管政策处于友好状态。

Q:真人短剧拍摄中演员成本的占比情况如何?

A:真人短剧拍摄中演员成本占比较高,接近整个项目成本的50%甚至以上,为主要成本构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漫剧科技赋能,行业核心交流观点(附AI漫剧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