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4 09:39

AI“入侵”新闻业?9% 文章竟是 AI 造,但真正的警报不是这个

作者:微信文章
引子:一场关于“纯粹性”的徒劳战争


最近,一篇名为《AI use in American newspapers is widespread, uneven, and rarely disclosed》(AI 在美国报纸中的使用广泛、不均且鲜少披露)的研究报告,在 AI 和媒体圈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发布于arXiv)

它的核心结论是:2025 年夏天,大约 9% 的美国报纸新闻文章,或多或少含有 AI 生成的内容。 在抽样的 100 篇 AI 标记文章中,只有 5 篇 傻乎乎地告诉你:“嘿,这里用了 AI 哦”。

一时间,关于“新闻业沦陷”、“公众知情权危机”、“AI 假新闻泛滥”的惊呼声四起。大家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靶子,准备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AI 内容大清剿运动”。

但作为一个在 AI 浪潮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 Builder,我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震惊吗?或许有一点点惊讶于这个数字(9%)来得如此之快,毕竟新闻传统媒体还有行业规范在那里。

但恐慌吗?完全没有。因为在我看来,这篇论文真正揭示的,不是 AI 有多可怕,而是我们很多人对 AI 的态度有多么“刻舟求剑”。 它敲响的警报,根本就不应该是“如何围堵 AI 内容”,而是“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 AI 无处不在的未来?”
1. 论文说了啥?—— AI“占领”新闻业的冰冷数据


我们先放下观点,客观地看看这篇论文(arXiv:2510.18774v1)到底揭示了哪些事实。研究者们动用了名为 Pangram 的高精度 AI 检测器(据称误报率仅 0.001%),对 2025 年夏季来自 1500 多家美国报纸的约 25 万篇文章进行了“体检”。
核心结论触目惊心:

AI 已成常态: 约 9.1% 的新闻文章含有 AI 生成内容(5.2% 全 AI 生成,3.9% 人机混写)。“小地方”更依赖: 地方小报的 AI 使用比例远高于全国性大媒体。AI 在马里兰州(16.5%)、田纳西州(13.6%)、阿拉巴马州(13.9%)最为“猖獗”。特定领域重灾区: 天气类新闻 AI 使用率高达 27.7%,科技、健康类也显著偏高。“观点”比“事实”更“水”: 评论、专栏等观点类文章的 AI 使用率,是新闻稿的 6.4 倍。“潜行”是主流: 人工抽查的 100 篇 AI 标记文章中,只有 5% 进行了披露。绝大多数 AI 在“隐身”写作。语言差异: 非英语文章(尤其是西班牙语)的 AI 比例高达 31%,远超英语文章(8%)。
论据与方法的可信度:


数据规模大(约 25 万篇)、检测工具精度高(Pangram + GPTZero 交叉验证)、论证逻辑相对严谨。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人机混写”界定模糊、非英语新闻可能存在翻译误判、披露验证样本量小。总体而言,这份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我的“反动”观点 —— 为什么说“反 AI 检测”毫无意义?


好了,事实摆在这里。现在,我们该如何解读?主流的声音大概率是恐慌和围堵,很多内容平台也是如此,采用各种限制,强制标识,限流等措施阻碍AI内容的传播。而我的观点,可能要让很多人失望,甚至愤怒了:这一切的“围堵”和“恐慌”,都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是的,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反 AI 检测”这件事上。 原因很简单:
1. AI 内容的“入侵”不可逆转,未来互联网将无处不 AI。


9% 只是开始,这个数字只会指数级增长。未来,完全“纯净”的人类创作内容将成为稀有品。试图筛选出所有“AI 成分”,无异于大海捞针。

2. 对“纯净人类语料”的执念,正在把 AI 训练带入死胡同。


高质量的人类数据早已被“榨干”,新增内容又充满了 AI 痕迹。坚守“纯粹”只会让模型信息过时。正确的道路是研究如何利用(而非排斥)合成数据进行更有效的训练。

3. 评价内容的标准应该是“质量”和“价值”,而不是“出身”。


我们关心的是新闻是否真实、准确、有价值,而不是它由谁(或什么)写成。你会因为电影特效是 AI 做的就否定整部电影吗?内容创作同理。AI 只是工具,最终价值取决于人机协作系统的目标和能力,AI 可以作为编辑撰文的工具,但它替代不了深入事件一线调查的记者,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信息源的真实性,记者,而不是最终撰文的是AI还是人,如果一篇新闻稿是由真实记者一线调研发回的简报,并遵循新闻行业规范,而使用AI 进行润色并由人工审核,那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下,讨论内容是否有AI 参与或者是否由AI 撰写,真的毫无意义。

这就像是在评价,我用纸笔手写文稿就是好?用电脑打字就是差?

4. AI 检测技术本身就是一场“猫鼠游戏”,永远不可能彻底胜利。


随着模型进化,AI 生成内容会越来越像人,检测难度指数级上升。投入巨资开发检测工具,就像是在加固一条注定要决堤的大坝。

因此,我的核心观点是:与其浪费资源打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如将焦点转移到真正重要的问题上:如何确保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伦理性?如何建立适应人机协作的新规范和评估体系?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3. 论文的真正价值


那么,这篇论文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我看来,它敲响了另外几记更深远的警钟:
透明度危机远比 AI 本身更可怕: 9% 的 AI 内容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 5% 的披露率。这种“偷偷摸摸”才是侵蚀公众信任的毒瘤。行业必须尽快建立清晰的 AI 使用披露标准,核心是尊重知情权并为真实性负责。结构性差异加剧信息鸿沟: 地方小报对 AI 的依赖远超大媒体,反映了资源差距。长此以往,是否会导致一种新的“信息封建”——富媒体做深度调查,穷媒体只能依赖 AI 生产浅层信息?“观点”的 AI 化可能更危险: 评论类文章 AI 使用率是新闻稿的 6.4 倍,这尤其值得警惕。相比事实,观点的塑造更微妙,也更容易被操纵。当 AI 被用来批量“优化”甚至“生成”观点时,其对公共舆论的潜在影响,远比 AI 写天气预报大得多。
拥抱洪水,学习冲浪,而不是筑坝


AI 对内容创作的渗透,已是不可逆转的洪水。我们能做的,不是徒劳地去筑坝阻拦,而是尽快学会如何在洪水中游泳,甚至驾驭它去冲浪。

这篇关于美国新闻业 AI 使用情况的论文,与其说是一份“AI 威胁论”的证据,不如说是一份“行业变革催促函”。它提醒我们:
停止对“纯粹人类创作”的幻想吧,那不现实,也没必要。把焦点从“检测 AI”转移到“确保质量”和“提升素养”上。尽快建立关于 AI 使用的透明度规范和伦理准则。

未来已来,与其恐慌和抵制,不如正视现实,思考如何在这个人机共创的新时代,建立新的信任机制和价值标准。这,才是比开发下一个“AI 检测神器”更重要、也更紧迫的任务。

最后,本文由Gemini 2.5Pro与本人协同完成创作。

恐惧源自未知,弄清楚AI 如何确认与评估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优势与局限,有助于减少你的恐惧。

推荐阅读:

GEO(AIO)底层原理:解构AI在信息检索中对可信度与权威度的评估

审问AI:我如何让ChatGPT“招供”了GEO的底层逻辑

觉得果叔的分析有启发?点个「赞    」,「转发」给更多需要的朋友吧!

关注我的公众号,与你一同探索 AI、出海与数字营销的无限可能。

🌌 内容的价值在于真知灼见,而非碳基或硅基的标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入侵”新闻业?9% 文章竟是 AI 造,但真正的警报不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