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功解决了完美主义写不出论文的烦恼
作者:微信文章严格来讲我不算完美主义,但我确实面对新任务有启动困难的弱点。
每次遇到要写一个新的论文,总是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大脑才能勉强开机。写的时候又总觉得写得太差,不想继续。
我知道有很多博士同学都有类似的烦恼,因为太追求写出一篇好论文,而缺少动笔的勇气。
博一的时候经过好几个前辈指点,还参加了一些课程,把这句“先完成,再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记在了手机笔记本里,随时提醒自己,即使写出一堆乱七八糟的内容,也先写完再说。
毕竟有了初稿后再改的难度,比什么都没有要容易多了。
但这个方法有个问题:逼自己先写出"垃圾",也需要克服很强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一边写一边骂自己),同时也得花很多时间。
然后ChatGPT出现了。
ChatGPT在我这几年的读博学习生活中,堪比第二导师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解决了“先完成,后完美”的第一步,也就是帮我先写出一堆垃圾,后面就会容易很多。
一般我会把我的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先输给ChatGPT,让他先给我生成一些大纲、初稿,我大概读了以后就会有了更清晰的思路,然后我再不断调整我的prompt,让他在我要求的基础上修改。必要的时候我也会用另一个AI(Claude)来互相印证,看看谁说的更有理。
有趣的是,在梳理逻辑、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对论文的理解反而越来越清晰了。等我再回头看 AI 的初稿,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真的就是一堆垃圾。这很正常,因为 AI 经常会幻觉,会凭空编造,也不可能比得上我对自己研究的理解深度。
但正因为如此,接下来再改就简单了。
我回头看自己写过的论文,虽然开头都用 AI 打了个样,可到了最后,每一句几乎都是我重新写过的。这个过程比起一开始对着空白页发呆,轻松太多了。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学会判断和辨别 AI 生成的内容,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AI 特别擅长生成那种看似有道理、引经据典的东西。外行一看就觉得"哇,好专业"。但如果你真正懂这个领域,一眼就能看出——虽然听起来不错,其实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严密性。要写得深入、有说服力,还是得靠自己。
我现在做的课题也和在学习中正确使用AI密切相关,最近在分析数据的时候,看到访谈中学生们提到使用AI学习的时候,在享受效率和便利的同时,又一边担忧自己过度依赖,让我十分感同身受。
这种矛盾感其实很普遍,但我现在的看法是:这种焦虑其实反映了我们还没想清楚 AI 的真正角色。
我之前的困境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敢开始"。AI 帮我跨过了这道心理门槛。但如果我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判断它的输出,那确实就成了过度依赖。反过来说,正因为我在反复修改、质疑、验证 AI 生成的内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深化我的理解而不是削弱它。
今天我又完成了我第六篇论文的初稿,上周我还在感慨又要重新开始这篇从7月就开始写的论文,今天就成功完成了,真的得感谢GPT老师。当然,投稿前,还要经历很多轮的修改和润色,这还得继续仰仗GPT老师的指导。
我真的很感激生活在这个时代,能够以很低的成本(每个月25欧的订阅费)就能享受到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