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8 06:04

AI产品下半场:6个产品方向和3个避坑指南

作者:微信文章

字数 3137,阅读大约需 16 分钟

随着DeepSeek、GPT-5、Claude 4.5等大模型的不断发布,AI产品正式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拼的是技术能力,下半场拼的是产品价值。

作为一个做了三年AI产品的产品经理,我想从产品视角,分享我对下半场的6个产品方向判断,以及3个容易踩的坑。
6个产品方向

方向一:从"全能助手"到"专业顾问"——垂直场景的深度价值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AI超级助手"的失败。它们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

数据很残酷:
• ChatGPT的留存率约40%,但垂直场景AI产品(Cursor、Perplexity)留存率可达60%以上• 2025年Q1,Top 50 AI应用中,85%是垂直场景应用• 通用AI助手的ARPU约10美元/月,专业领域AI产品可达50-200美元/月

为什么垂直场景更有价值?

1. 用户需求更明确
• 通用助手:用户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习成本高• 垂直场景:用户带着明确问题来,使用路径清晰

2. 数据飞轮更容易建立
• 垂直场景的用户数据质量高,可以持续优化模型• Grammarly通过10年的写作数据积累,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

3. 商业价值更容易变现
• B端垂直场景:企业愿意为效率提升付费• C端垂直场景:高频刚需,用户付费意愿强

我的建议:选择一个垂直场景,做到行业第一。判断标准:高频刚需、专业门槛、可量化价值、数据可积累。

具体机会点:
• 教育场景:个性化学习顾问、作业批改助手• 营销场景:社媒内容生成、广告文案优化• 法律场景:合同审查、法律文书生成• 医疗场景:影像诊断辅助、病历分析
方向二:从"替代人"到"增强人"——Copilot模式成为主流


很多AI产品失败的原因,是试图"替代人",而不是"增强人"。

GitHub Copilot的启示:

Copilot说"I'm your AI pair programmer"(我是你的AI编程伙伴),而不是"我能替你写代码"。

这个定位的精妙之处:
• 降低了用户预期(不会期待它完美)• 保留了用户控制权(最终决策权在人)• 建立了协作关系(人机协同,而非替代)

结果: 付费用户超100万,月费10美元,开发者效率提升30-50%。

为什么"增强"比"替代"更好?
1. 用户接受度更高- 人不愿意被替代,但愿意被增强2. 产品体验更可控- AI不会100%正确,辅助模式可以让人纠错3. 商业价值更持续- 辅助工具随着用户能力提升而提升价值

产品机会:
• 创作领域 :写作Copilot、设计Copilot、音乐Copilot• 专业领域 :律师Copilot、医生Copilot、分析师Copilot

产品设计原则:
• 多方案输出:给3个方案让用户选• 可解释性:告诉用户"为什么这么做"• 可编辑性:用户可以轻松修改AI的输出• 渐进式自动化:从10%慢慢到50%
方向三:从"单点工具"到"工作流平台"——把AI能力串联成价值链


单点AI工具很容易被大模型的新能力"吃掉",但完整的工作流平台有更深的护城河。

案例:Notion AI的战略升级

Notion通过整合AI能力,正在从笔记工具变成:
• 知识管理平台:AI帮你整理、检索、关联笔记• 协作平台:AI帮团队生成会议纪要、分配任务• 内容生产平台:AI帮你写文档、制作演示

关键洞察: 单个AI功能可能被替代,但"整个工作流"难以被替代。

产品机会:

1. 营销人员的工作流平台
• 选题研究 → 内容创作 → 图片生成 → 发布分发 → 数据分析 → 策略优化

2. 产品经理的工作流平台
• 用户调研 → 需求分析 → PRD撰写 → 原型设计 → 项目管理 → 数据复盘

3. 创作者的工作流平台
• 灵感收集 → 选题分析 → 大纲生成 → 内容创作 → 配图配乐 → 发布推广

产品设计要点:
• 找到一个高频核心场景作为切入点• 数据可积累和复用• 建立生态,开放API• 避免"功能堆砌"
方向四:从"黑盒AI"到"可信AI"——可解释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随着AI在专业领域的渗透,"可信度"正在成为比"智能度"更重要的指标。

为什么可信度重要?
• 60%的AI新闻搜索结果存在准确性问题• 医疗领域的AI幻觉可能导致误诊• 只有32%的用户"完全信任"AI的输出

打造"可信AI"的策略:

策略1:引入权威数据源
• 与权威机构合作(专业期刊、知名出版社)• 建立内容审核机制• 标注"置信度"

案例:Perplexity的成功
• 每个答案都标注来源• 链接到原始文献、新闻、论文• 用户可以"溯源"验证

策略2:让AI的推理过程可见
• 展示"思维链"• 用户可以看到AI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结论的

策略3:建立"人工兜底"机制
• 设置"置信度阈值":低于70%转人工审核• 提供"申诉"渠道• 建立"纠错奖励"机制

策略4:建立行业标准和认证
• 主动拥抱监管• 与行业协会合作• 获得权威认证
方向五: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B端AI产品的春天


C端AI产品竞争激烈,红海一片。但B端AI产品还是一片蓝海。

数据支持:
• 2024年,全球企业AI支出达2350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但只有24%的美国企业"全面部署"了AI,中国仅19%

为什么B端机会更大?
1. 付费能力强- C端月付费10-30美元,B端可达100-10000美元2. 需求明确且持续- 解决实际问题,长期使用3. 数据价值高- 企业愿意为数据安全和定制化付费

B端产品机会:

1. 垂直行业的智能体
• 金融: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 制造:智能质检、智能排产、预测性维护• 零售:智能选品、智能定价、智能客服

2.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 构建企业知识图谱• AI智能问答• 自动生成培训材料

3. 企业数据分析平台
• 自然语言查询数据• AI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智能预警

4. 企业流程自动化(RPA + AI)
• 自动处理流程化工作• 智能审批• 流程优化建议

成功关键因素:
• 深度理解行业• 重视数据安全和合规• 提供专业服务• 打造标杆案例
方向六:从"模型即产品"到"数据即护城河"——优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大模型能力趋同的背景下,数据质量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

为什么数据是护城河?
1. 模型可以买,但数据买不到- GPT-4可以通过API调用,但你的用户数据是独有的2. 数据飞轮一旦启动,后来者难以追赶- 用户使用越多 → 数据越多 → 模型越好 → 用户体验越好

案例:Grammarly的10年数据积累
• 拥有10亿+的写作纠错数据• 新入局者即使用更强的大模型,在"英语写作纠错"场景也很难超越

构建数据护城河的策略:

策略1:设计"数据飞轮"机制
• 用户的每次使用都产生有价值的数据• 这些数据能反哺产品优化• 产品优化后,用户体验更好

策略2:建立"数据质量"优势
• 标注准确、场景丰富、时效性强• 众包标注 + 用户反馈 + 专家审核

策略3:构建"数据网络效应"
• UGC模式:用户生成内容• 协作模式:用户互相帮助• 社区模式:用户分享经验

策略4:重视"数据治理"
• 去重、清洗、标准化、平衡• 把20-30%的精力放在"数据"上• 建立数据质量的KPI
避坑指南

避坑指南一:别陷入"技术崇拜"陷阱


记住:用户不关心你用什么模型,只关心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典型错误思路:
• "我们要用GPT-4.5,比竞争对手强"• "我们要上强化学习,推理能力更强"• "我们要做多模态,更先进"

问题: 用户不知道GPT-4和GPT-4.5的区别,只关心你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节省多少时间。

正确思路:
1. 找到用户的真痛点- 每周至少5个用户访谈2. 用最简单的方案验证- 先用GPT-4 API快速搭原型3. 验证通过再优化技术- 用户愿意付费了,再考虑降低成本

关键洞察:
•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先验证价值,再优化技术• 多花时间和用户聊天,少花时间看论文
避坑指南二:别忽视"成本结构"


AI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是0,必须从第一天就想清楚商业模式。

传统SaaS:边际成本接近0,用户越多越赚钱。
AI产品:每次调用都要花钱,用户越多,成本越高。

失败案例:
• 某AI客服产品,免费使用• 6个月积累5万用户• 每天API成本3万元,月成本90万• 还没收费,公司就撑不住了

你必须回答的3个问题:

Q1:单用户成本是多少?
• API调用 + 服务器 + 算力 = 单用户成本• 如果单用户成本 > 单用户收入,模式不成立

Q2:如何降低成本?
• 简单任务用便宜模型• 缓存常见问题答案• 优化prompt减少token

Q3:用户愿意付多少钱?
• 不要拍脑袋,去问用户• 做付费测试,看转化率

定价策略:
• 分级定价 :免费版 + 专业版 + 企业版• 按价值定价 :不是成本10元定价15元,而是帮用户节省1000元,定价100元• 早期可亏损获客 :但要有明确盈利路径
避坑指南三:别做"功能机器"


AI产品的护城河不是功能多,而是用户离不开。

典型错误思路:
• 竞争对手上什么功能,我也要上• 每个月要做3个新功能• 功能越多越好

问题:
1. 功能会被大模型"吃掉" - GPT-5一个新能力就覆盖你3个月的工作2. 功能多不等于粘性强 - 用户只用1-2个核心功能3. 开发和维护成本高 - 功能越多,bug越多

正确思路:打造"不可替代性"

策略1:数据沉淀
• 用户在你这里积累了大量数据• 切换成本巨大(案例:Notion的几百篇笔记)

策略2:工作流锁定
• 产品深度嵌入用户的工作流程• 切换意味着重新学习(案例:Figma的设计协作流程)

策略3:社交关系绑定
• 用户的协作者都在用你的产品• 一个人切换,整个团队都要切换(案例:Slack)

策略4:习惯养成
• 用户长期使用,形成肌肉记忆• 切换意味着重新适应(案例:Vim编辑器)
最后:AI产品下半场的3个核心认知


做了三年AI产品,我最深刻的3个认知:

认知1:AI是工具,不是产品
• 用户需要的不是"AI",而是"更快、更好、更便宜地解决问题"• 不要为了AI而AI

认知2:产品价值 > 技术先进性
• 用最简单的技术解决问题,比用最先进的技术炫技,更有价值• 先验证价值,再优化技术

认知3:护城河来自数据和用户,不是模型
• 模型可以买,但数据和用户关系买不到• 专注构建数据飞轮和用户粘性

AI产品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的模型更强,而是谁更懂用户、更懂场景、更懂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产品下半场:6个产品方向和3个避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