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德国幸福指数出炉:柏林排名倒数第三,13.3%市民明显不满生活
德国最新《幸福地图》(Glücksatlas)显示,全国大城市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疫情后显著上升——几乎所有40座城市的分数都有所提升。然而,越大的城市幸福感越低,柏林再次位列末端,仅排名第37位。疫情后复苏已完成
“疫情后的恢复期已经结束。”弗赖堡大学教授、SKL《幸福地图》项目负责人伯恩德·拉费尔许申(Prof. Dr. Bernd Raffelhüschen)指出。调查发现,规模较小、绿化充足、社区关系紧密的城市幸福指数普遍更高。
卡塞尔夺冠:小而幸福的城市
位于黑森州的卡塞尔以平均7.44分荣登榜首。该市虽经济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但医疗体系完善、人口年轻、绿地充足。
56%的居民认为自己“非常幸福”,仅3%表示“不满意”。卡塞尔被称为“幸福超额表现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客观生活条件。
罗斯托克垫底:收入低、独居多
最不幸福的城市为罗斯托克,平均得分仅6.08分,比威斯巴登低0.37分。虽然经济增长稳定,但独居人口比例高、住房狭小、收入偏低,使居民幸福感大幅下滑——仅27.2%的人给出8至10分的高分,21.3%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意。
总体趋势:中等城市幸福感更高
2025年,全国城市平均幸福度比去年上升0.13分。奥格斯堡、亚琛、明斯特、杜塞尔多夫与汉堡位列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克雷费尔德和杜伊斯堡等经济状况一般的城市,也因社会关系紧密、生活成本较低而表现出较高的幸福度。
“大城市悖论”:城市越大越不幸福
调查发现:人口少于40万的城市平均幸福度为7.01分,而像慕尼黑或柏林这样的百万级大城市仅为6.90分。
柏林整体仅排名第37位(共40个城市),远低于全国平均。虽然在经济活力、创业氛围和基础设施方面表现良好,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明显偏低。
柏林:创意之都,却不快乐
研究报告指出:“柏林是一座充满自由职业者与创意人的城市。”然而,居民的幸福感却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
导致不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
高犯罪率
高昂生活成本
明显的社会不平等
在某些区,五分之一的居民依赖国家补助;而另一些区的购买力水平堪比杜塞尔多夫。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幸福感分布上:仅35.6%的柏林人自认为“非常幸福”,而13.3%明确表示“不满意”。
财富≠幸福:平等才是关键
研究发现,富裕城市的幸福度仅比贫困城市高0.04分;人均GDP差距的影响也仅0.03分。但在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巨大时,社会幸福度反而下降。
拥有更均衡分布的城市往往社会融合度更高、公共参与更广,因此整体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简而言之: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社会公平与共同参与感。
页:
[1]